張玲
摘 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今后一個較長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重心。基層黨支部作為黨的最基層組織,是把黨員組織起來的最直接形式,在高校教育中舉足輕重。如今,互聯網之下的社交媒體帶來技術革命的同時也給世界帶來巨大變化。高校擁有龐大的社交媒體用戶群,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和社交媒體有機結合起來意義重大。
關鍵詞:社交媒體;高校;基層黨支部
高等院校作為學校教育的最高殿堂,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高地,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大背景下地位卓越。習總書記曾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以及“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因此,在新時代,做好基層黨支部建設意義重大,對促進高校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互聯網以一種迅猛的態勢崛起并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從BBS的社會信息網絡化,到Blog的個人信息網絡化,再到SNS(即“社交網站”)的人際關系網絡化,處處可見在校大學生的身影,在各類社交媒體中大學生更是其中的主力軍。因此,在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時代大背景下,要順勢而為,利用這一媒介做好高校基層黨支部尤其是學生黨支部的團隊建設。
一、社交媒體的涵義及特點
社交媒體的定義目前并無統一表述,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百度百科中認為: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是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是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人數眾多和自發傳播是構成社交媒體的兩大要素。[1]目前社交媒體的主要形態有博客、維基、論壇、播客、社交網絡等等。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其迅猛的態勢已無可匹敵。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正式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披露,移動社交軟件成為網民手機必備工具,近一半的用戶每日使用移動社交應用三次以上,80%以上的用戶每天用移動社交應用的時長在1小時以上。社交媒體中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尤其是青年一代重要的信息來源。國外比較著名的SNS網站有FACEBOOK,MYSPACE等,而國內的人人網、開心網、知乎等也是備受大學生喜愛的社交網站。
多項實例論證得社交媒體者得天下,連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成功的背后都離不開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線性傳播格局,變信息的被動接收為主動獲取,使得人們能更方便、快捷地掌握信息并參與社會事務。社交媒體的種種優勢使得傳統主流媒體都甘拜下風,在當今社會無限風光、無可匹敵。社交媒體通過“熟人的熟人”來進行網絡社交拓展,具有全球性、平等性、開放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交互性好、沖擊力強等特點。
二、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在黨員層面,存在大學生黨員黨性意識不強、積極性下降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足的現象
大學生黨員是我國青年黨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承擔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使命,保持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是其在未來發揮先鋒作用的重要保障。作為基層黨支部的成員,支部黨員的先進性直接決定著支部的先進性。然而,隨著大學生隊伍的不斷壯大,大學生黨員的數量逐年提升,大學生黨員隊伍建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學生黨員的馬列主義信仰受到沖擊、黨性意識薄弱,角色定位不準確、學生黨員的積極性下降、社會責任感缺失等,與今天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
(二)在組織層面,基層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流于形式,教育方式單調落后,效果不佳
大學生黨員集中時間較少,統一開展黨組織生活難度較大,特別是大學生黨員在完成一定時間的集中學習后,往往由于自身規劃的不同而對未來學習生活做出有針對性的特殊的安排,且在組織生活中很容易產生“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的想法,由此導致黨組織生活開展困難。同時,很多基層黨組織在組織黨員活動中,主要通過黨課、會議、報告等進行,內容上枯燥乏味、形式上千篇一律,這種單調、缺乏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對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太過落后,缺乏創新性與實效性,無法順應時代的變化,往往使黨員認為組織生活脫離實際,沒有必要。
三、面向社交媒體的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社交媒體因其具有的特點,給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
(一)機遇
首先,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加快了支部黨員獲取資訊的速度,不僅開拓了視野,而且擴大了知識面,對在多元文化思潮的了解與涉獵,有利于促進自身思想的開放和進步,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上加強對基層黨支部建設的鞏固。
其次,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豐富了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方式方法與載體。傳統中單向灌輸、填鴨式灌輸的教育方式在實踐中并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將社交媒體引入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學習教育中,通過微博、微信群等加強黨員碎片化時間的學習、通過智慧平臺進行黨員教育等就從很大程度上進行了創新,提高了支部黨建的實效性。
最后,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通過“熟人的熟人”來進行網絡社交拓展的方式,對正能量的聚積與傳遞具有極大的作用,往往會產生1+1>3的實際效果,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二)挑戰
首先,作為互聯網寵兒的社交媒體中傳遞著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若不加鑒別地全盤接收會直接給思想尚不夠成熟的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覺悟帶來猛烈沖擊,乃至讓他們的馬列主義信仰產生動搖。而在鑒別的過程中大學生群體本身認識水平與辨別能力又相對低下,就使得他們往往容易被不良信息誤導做出錯誤的抉擇。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黨員教育擔子更重,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建設更為迫切與復雜。
其次,這種以“熟人的熟人”進行的網絡社交模式,更多了一份“熟人”對“熟人”的信任,更容易在群體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當馬列主義信仰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集體沖擊并在熟人社交中蔓延發酵,其影響力會遠遠超過單個個體的質疑力,嚴重者會直接影響到黨的執政能力。
再次,互聯網開放、隱匿、傳遞免費的特點,使得信息來源與信息內容爆棚,在這種知識大爆炸與信息化時代,如果高校黨支部仍然使用傳統的教育和工作方法,會對其教育功能產生重要影響,導致教育水平低下,難以保證學生和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水平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最后,建立數字型黨支部最大的困難在于數字化黨建平臺的建設。它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網站的建立與定期維護,并在黨建工作者的指導下完成,兩者需要較好的配合。
四、社交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思路與途徑
社交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一方面要對社交媒體有一個全面充分的了解,利用好這一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要嚴厲防范社交媒體的現有缺陷,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做好高校基層黨支部的建設。
(一)基層黨支部積極主動參與社交媒體,發揮教育者在社交媒體中的主導作用
高校黨建工作者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社交媒體的重要作用,以之為基石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把握黨員教育的主導權。首先,教育者應主動加入到社交媒體中,通過瀏覽帖子、加入群聊等了解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動態。其次,靈活運用社交媒體網絡處理手段,變堵為疏,對網絡中反映出來的現實問題及時、正面引導,發布正確信息。再次,強化正面的主導作用,采用權威對話法和事實發布法,及時發布正確信息,避免虛假信息、偏激意見在論壇上傳播。[2]
(二)創新黨建工作社交媒體,促進社交媒體環境下數字型黨支部的建設
1.促進支部間數據共享。大數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趨勢,通過對大數據的共享,不同學院甚至不同高校的基層學生黨支部之間可以更快更好地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與借鑒,打破傳統基層黨支部建設的一些弊端,在基層黨支部之間架起橋梁與紐帶,拓寬學生支部黨建的成果。
2.促進支部黨員全員參與與學習常態化。高校學生黨支部會因學生黨員外出實習、找工作等原因長時間離開學校,這將直接影響大學生黨員參與黨建活動的狀況,政治學習時間難以保障。而在校的學生黨員在高速運轉的生活節奏與學習壓力下,也很難抽出大量的政治學習時間。為此,可以嘗試在社交媒體環境下建立數字型黨支部,使政治學習不受時間、地域限制,一方面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及平臺來掌握黨支部的學習內容,查漏補缺地學習,另一方面還以根據黨支部的全局規劃,自主規劃學習時間,確保“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常態化。
3.規范管理,增強支部生活的活力。多元文化的碰撞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單一的內容與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利用社交媒體規范支部學習及其他制度,增強了支部組織生活的靈活性與有效度,避免偏離黨支部整體規劃的大方向。同時,又不影響在大方向一致情況下的自主選擇對感興趣模塊進行突破與創新,這樣可以避免千篇一律、形式主義,造成師生黨員的視覺疲勞,為保持黨的先進性、增強黨的生機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萬丈高樓平地起,加強高校基層學生黨支部建設意義深遠,增強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直接關系著黨領導教育的偉業,關系著教育興邦的國策。通過社交媒體建設高校數字型黨支部,能牢牢把握大學生的心理,與時俱進,將推進創新型、實效型的基層學生黨支部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社交媒體[EB/OL].http: / /baike.baidu.com/view /2169907.htm.
[2]王文宏.網絡文化多棱鏡[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