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影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我國的電視國際傳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主要表現在多語種國際電視頻道數量逐步增長、電視國際市場份額比重加大等幾個方面。但是,在輝煌成果的背后還有一些棘手且有待解決的問題,我國的電視傳播環境無法與國際媒介競爭、電視產業布局與國際市場存在差距,導致我國電視國際傳播無法立即與國際接軌。
關鍵詞: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發展現狀
電視國際傳播是以電視(視頻)為媒介的一種跨國傳播,是國際新聞信息流通和視頻內容分發的主要渠道之一。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開始致力于發展電視國際傳播,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形成了中央國際電臺和地方國際電臺的聯合發展、傳統電視媒體與互聯網、移動媒體等新媒體相互融合傳播的局面。我國在電視國際傳播領域取得不菲的成績,但是電視傳播環境無法和國際傳播媒介競爭、電視產業布局與國際市場存在差距等問題也接踵而至。
一、中國電視國家傳播發展現狀
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形成了中央國際電臺和地方國際電臺的聯合發展、傳統電視媒體與互聯網、移動媒體等新媒體相互融合傳播的局面。我國的電視國際傳播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且,接下來我們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偟膩碚f,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語種的國際頻道數量逐漸增長
1992年我國中央電視臺創辦中文國際頻道(CCTV-4),自此之后,中央媒體已經相繼出現包括 CCTV-4、CGTN英語頻道、西班牙頻道、法語頻道、阿拉伯語頻道、俄羅斯語頻道、英語記錄頻道、CNC中文頻道、英語頻道在內的6個語種9個頻道。此外,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等傳媒機構在海外開設了影視劇、少兒節目的付費頻道,同時,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在柬埔寨等國家設置了中文頻道,一般播放我國的電影和電視劇,而且,反響很好。在柬埔寨的節目一經播出,首次就取得了30萬的收視率,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估。
央視的成功為地方電視傳播機構開辟了道路,地方媒體紛紛根據自己的獨特優勢開辦國際頻道,比如湖南國際電視臺、上海外語電視臺、安徽國際電視臺、新疆電視臺、云南廣播電視臺、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等針對個別國家開設本省語言的中文頻道,還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二)電視國際市場份額比重逐漸加大
近幾年,我國的本土化電影電視產業發展較快,為影視的跨國傳播奠定了基礎。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視內容產品的國際貿易總額超過1.2億美元(約8.2億人民幣),到2017年10月,我國的電視劇已經在100多個國家播出或版權出售,有1600部左右的優秀影視劇用英語等30余種語言翻譯和配音。比如,中國的經典電視劇《西游記》就相繼被韓國、日本、柬埔寨、越南、老撾等國家買下版權并翻拍;山影集團的《瑯琊榜》相繼在韓國、馬來西亞、非洲、美國播出,鄭曉龍導演的《甄嬛傳》在美國改編并上映。
(三)國際傳播內容保持多元化發展
毛澤東時代,我們要解決挨打問題;鄧小平時代,我們要解決挨餓問題;現在的時代,我們要解決挨罵的問題。因此,電視國際傳播的首要任務就是宣傳我們的新聞信息,提高我們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除此之外,也要把我們的文化送出國門,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這幾年來,除了電視劇、電影方面取得可觀的成果,在紀錄片、動畫片等領域也加大了傳播力度。2018年春節,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跨文化紀錄片《中國緣之中國愛情》,從中國農歷大年初一到初八,連續播出8集,分別講述了來自美國、英國、印度 、烏克蘭、丹麥、埃及等不同國家的中外跨國故事。節目播出之外,不僅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更是創造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同時段收視率的最高。從尼爾森等機構統計的數據不難發現,從初一到初八,收視率不斷攀升,2月19時依然位于榜首。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不僅僅是這個紀錄片展現獨特的中國文化傳統(中國春節習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現、不同地區婚俗習慣),彰顯了中國文化自信,更是因為,這部紀錄片體現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質以及想要達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美好理想的努力,符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
(四)電視傳播形成“走出去”與“引進來”花開兩朵的局面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就實行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戰略部署,在電視國際傳播方面,我們同樣遵循這樣的準則。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的對象既可以是中國文化也可以是世界文化,傳播者既可以是中國傳播媒介也可以是國外傳播媒介。中日合拍的電視劇《蒼穹之昂》,中俄合拍的《列寧和他的中國衛士》、《晴朗的填空》中美合拍的電視劇《尊嚴》、與捷克合作的電視劇《最后一張簽證》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
在“一帶一路”倡議間踐行的同時,各個行業都備受關注。在影視方面一直遵循政策的引導。在湖南衛視的《歌手》節目中,也相繼出現了外國歌手的身影,韓國的黃致列、馬來西亞歌手茜拉、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青年歌手迪瑪希、英國女歌手婕西等,關鍵是這些優秀的歌手還登上了他們當年的央視春晚。
二、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發展面臨的問題
雖然,現在中國的電視國際傳播形成走出去和引進來花開兩朵的局面、在國際市場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發展速度也比較快,但與我們的期望還有差距,與西方文化強國還有差距,我們不得不正視電視國際傳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電視傳播體環境無法與國際傳播媒介競爭
根據拉斯韋爾的直線傳播模式不難看出,信息的傳播效果除了與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有關,還與傳播渠道密切相關。我國的電視國際傳播針對的是國際大眾,面臨的傳播噪音是其他國家傳媒組織以及信息傳輸國媒體的壓力。每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不同,國家體制不同,所以我們不能把在國內的傳播機制應用到所有的信息輸出國家。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和市場同時發揮作用,從十六大以來,逐步實行雙軌制,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并行而走。但很多西方國家的傳播機制是商業方式為主,政府居于次要地位,而我國是嚴格的中央和地方劃分,傳播媒介也是電視、報紙、廣播等涇渭分明,這就不利于資源的整合以及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現在我們的關注點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我們的傳播內容的質量”而忽略了傳播環境和傳播渠道。
(二)電視產業布局與國際市場存在差距
我國電視產業布局的國際化程度有待于提高,雖然我國的影視制作水平在不斷提升,作品的數量也是逐年遞增,但是我們的很多節目都缺乏競爭力。從節目的創意和制作團隊、制作設備和技術來說,我們都無法與西方文化強國進行抗爭,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的很多電視節目都是購買外國版權。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源于荷蘭的《The Voice》,《奔跑吧,兄弟》來自于韓國的《Running Man》,像《極限挑戰》、《爸爸去哪兒》等節目基本都是購買版權,我們的本土化的節目連國內的需求都滿足不了,所以更不可能在國際上有優勢,同時我們也沒有針對國際市場在信息傳輸國專門的節目形式和內容。因此,在電視國際傳播方面,占據國際播放平臺、搶占海外市場的還是歐美傳播機構。在上面已經論述過的信息傳播的效果與傳播渠道關系密切,作為信息輸出國,國際上能留給我們的傳播渠道有限,所以也就限制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此外,西方的部分媒介可以被資本進項控制,部分媒體集團可以掌控運營渠道,或者通過資本運作方式直接進行信息輸送。就像美國自由媒體環球集團在歐洲和拉美國家的渠道運營中占據主導地位,2016年,美國自由媒體環球集團就收購了加勒比地區的有線電視與無線通信公司,其中涉及的交易金額達到74億美元。
(三)我國的電視媒體結構達不到國際市場的要求
由于特殊的國情和原有的經濟結構,我國的電視媒體的成分還是以國有為主,特別是參與國際電視傳播的傳播機構大部分是國有媒體,而民營資本和企業參與的程度和熱情很低。由于國際傳播對于市場屬性有較高的要求,國有的媒體機構要受到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制約,無法最大限度的進行市場化。相比國有媒體組織,民營機構就有更大的自主權,它們可以突破政治制度的束縛,在商業模式方面可以靈活變通,這樣就能針對不同的受眾審美需求提供相應的傳播內容。因為我們的文化走到國際市場一定得面對主流受眾、進入主流市場。講好中國故事反映中國生活,必須要準確地摸到國際市場受眾的需求,在傳播中國文化的時候方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結語
電視國際傳播不僅是國家對外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更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體現。在國家和眾多國際傳播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們在電視國際傳播方面取得了多語種國際電視頻道數量逐步增長、電視國際市場份額比重加大、國際傳播內容保持多元化發展、電視產業“走出去”和“引進來”花開兩朵等眾多成果,但不可避免的是隨之暴露了電視體制機制不能完全匹配國際傳播媒介、電視產業布局與國際市場存在差距等問題。為此,為了提高我國電視傳播與國際傳播的契合度,需在電視國際傳播的內容、方式與策略等方面進行改進。深化電視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增加國際話語權,對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改革和發展刻不容緩。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在廣闊的發展空間下,中國電視國際傳播會開出更加璀璨的“花”,收獲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張頤武:《張頤武:文化“走出去”要注重實效》,《中國廣播影視》2018年4月上半月刊.
[2]劉欣:《央視春節跨文化紀錄片<中國緣起之愛情>如何收獲觀眾粘性》2018年3月上半月刊.
[3]楊溟:《媒介融合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4]李寧:《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的挑戰與應對》,《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