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國棟
摘 要:作為古人智慧結晶,古代建筑為我國歷史文化長河添上最為璀璨的一筆,是占據極其重要地位的世界文化遺產。受古代建筑自身材質問題及管理方法不得當的影響,造成消防安全事故屢屢頻發,不止直接威脅周圍居民人身安全及財產安全,更對古建筑文化保護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少部分保存困難的古建筑陷入無法再次修復的局面。本文以古建筑施工為切入點分析其消防隱患的產生原因,就提出具體的防范對策進行深入探究,旨在為相關從業人員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
關鍵詞:古建筑;消防隱患;防范對策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擁有五千年文化傳承歷史,屬于歷史文化大國。從古建筑自身角度來看,是歷經時間洗禮廣為流傳的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內在文化值得反復學習及繼續傳承。按建筑類型,我國古代建筑可分為非民用建筑(又稱公共建筑)及民用建筑,而受古建筑自身特殊性的影響,客觀上要求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做好古建筑保護工作規范工作流程,促使其擁有長遠的文化價值[1]。然而,從目前我國古建筑施工技術水平來看,深受不同外界因素的影響,存在出現消防隱患的可能性,破壞古建筑自身完整性,對于古建筑文化傳承造成不利影響。由此可見,消除古建筑施工環節的消防隱患做好日常巡視工作,不止能保證古建筑完整性,更為古建筑文化傳承作出貢獻。鑒于此,本文針對古建筑施工中消防隱患及防范對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古建筑施工中消防隱患的發生原因
(一)結構原因
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且歷經朝代較多,促使大量古建筑受歷史長河洗禮保存至今。通常情況下,古建筑修建時間距離如今普遍有百年或千年歷史,以木質結構為主體完成修建。即便古建筑選擇木質結構的優勢明顯,但是深受歷史長河洗禮的影響,其木質結構往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極易出現干燥、斷裂或腐蝕等問題[2]。一旦最初木質結構轉變為干木質結構則存在著引發火災的可能性且發生時間及發生地點不可控。同時,我國早期古代建筑往往選擇木質結構進行修建且所使用的木質材料屬于上等木材,但是受上等木材油脂含量遠遠高于普通木材的影響,大大提升火災發生率產生火災事故。
(二)撲救原因
相較于現代建筑,古代建筑自身火災防范技術相對落后。無論古代建筑設計過程或施工過程均存在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埋下消防隱患,對于古建筑火災防范工作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3]。同時,受我國古典建筑普遍由木質材料修剪而成的影響,發生火災后其燃燒速度遠遠快于現代建筑,并且古代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體進行搭建,存在出現完全燃燒的可能性,破壞其自身結構基礎造成建筑坍塌情況,不利于開展火災撲救工作。此外,古代建筑內部結構尚未設置安裝滅火設施的位置加劇滅火器材的使用難度,促使發生火災后無法及時撲救火勢,造成火災情況日趨嚴重出現大面積燃燒的情況。
(三)負荷原因
我國陸續出臺規定明確指出“合理控制現有建筑的火災負荷量,尤其是建筑修建時建筑面所使用的木材量每平方米不得超過0.03米”,而以上述規定為標準評估古建筑,發現大多數古建筑均遠遠超出建筑火災負荷量標準,其平均每平方米木材使用量約為1米,說明古建筑火災發生率顯著高于現代建筑。同時,古代建筑發生火災后產生大量濃煙,其危害性顯而易見,并且古建筑屋頂往往較為堅固,造成火災后濃煙無法及時散去,導致建筑內部濃煙聚集,阻礙消防工作有序進行,不利于開展火災撲救工作。此外,受古建筑文化被追捧且宗教活動層出不窮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帶來消防安全隱患。
二、古建筑施工中消防隱患的防范對策
(一)優化建筑結構
在實際防范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秉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通過對木材結構表面敷設防火涂料等方法消除安全隱患,盡可能將修復難度大的重要結構替換為經耐火處理的特殊性材料,以不破壞古建筑原有特色及特點為前提條件,將普通外墻改造為防火墻以達到最大限度減輕防火荷載的目標,嚴格把控木質材料總量,在關鍵位置鋪設巖棉或設置防火玻璃。同時,針對古建筑密集的情況,提前劃分防火區域且每個區域設置相應的防火墻、隔離帶及防火門,避免火災發生后火勢急劇蔓延,而對于體量較小的建筑,盡可能在局部安裝自動防火系統,最大程度消除消防安全隱患。
(二)完善消防設施
在實際方法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結合建筑物特點及實際情況,配置齊全的現代化消防設施,提前劃分消防區域,設置消防器材存放點,例如:干粉滅火器、扳手、消防斧及水槍等,并且針對大型消防車難以進入的區域盡可能配置小型的消防摩托車,針對無法設置消防設施的區域盡可能在建筑附近設置消防水池或消防水泡等,以達到應付突發事件的目標。同時,做好古建筑景點的管理工作,針對需要設置焚燒爐或香爐的宗教景點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嚴格劃分古建筑空間與商業經營空間,消除人為因素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制定相應的管理條例,尤其是景區內不得吸煙或燃放爆竹,確保消防通道始終處于通暢狀態。此外,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古建筑消防安全評估預警機制,定期組織古建筑消防安全評估工作,及時上報可能存在的隱患。
三、結語
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受古代建筑自身材質問題及管理方法不得當的影響,造成消防安全事故屢屢頻發,不止直接威脅周圍居民人身安全及財產安全,更對古建筑文化保護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少部分保存困難的古建筑陷入無法再次修復的局面。因此,相關技術人員秉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全面分析古建筑出現火災風險的原因,例如:建筑結構、自身符合及撲救過程等,不斷健全相關消防安全責任機制,不斷完善古建筑內消防安全設施,做好消防工作總結。總而言之,消除古建筑施工環節的消防隱患,做好日常巡視工作,不只能保證古建筑的完整性,更為古建筑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航先.古建筑施工中的消防隱患和防范對策[J].居舍,2018(19):229.
[2]禚亞軍.淺析古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消防隱患和防范對策[J].居舍,2017(35):198.
[3]趙淑芳.淺析古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消防隱患和防范對策[J].現代園藝,2017(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