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靜
摘? ? 要: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受到影響,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資源得到豐富、學生創新精神得到激發,教學方式得到有效的創新。由此可見,如何有效基于互聯網環境對大學思政理論課進行改革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推動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提升的要點,本文就此展開相關研究。
關鍵詞: “互聯網+”? ? 大學思政理論課? ? 改革對策
1.引言
在互聯網和教育領域的不斷融合下,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習慣都受到影響。就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現狀分析,能夠發現以移動終端為平臺的移動互聯網對于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造成顯著的影響,對于學生學習行為及思想觀念都造成顯著的影響。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意識到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優勢,緊抓機遇推動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成為目前教學的重點,也是提高大學生素養、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的關鍵。
2.“互聯網+”背景下大學思政理論課受到的影響
2.1“互聯網+”背景下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機遇
一,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政理論教育內容與形式都得到了豐富,思政理論教學面臨全新的生機,數以萬計的音頻、圖片、動畫及微課等素材,直接豐富了思政理論課的內容,以往枯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直接發生了變化,整個思政理論教學課堂變得更加活躍且鮮活。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限制得以打破。以往思政理論課在實施過程中大多借由課堂、書籍或者校園活動等方式進行理論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很容易受到地點、時間及人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但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教師和學生可以直接在網絡上搜索到各種豐富的理論教學資源,如清華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原理》慕課、北大和復旦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等等,這樣就能直接打破時間、空間及地域等多方面的限制,學生能結合時間及需求合理選擇學習內容,以此實現知識重構,讓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得以轉變。三,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知識的更新及信息的傳遞都變得越發迅速,全體大眾都能夠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及傳播者,這樣教師和學生就能借助網絡迅速掌握時事政治、國際資訊,從而有效提高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
2.2“互聯網+”背景下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面臨的挑戰
一,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不僅有機遇,而且面臨挑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的虛擬化得到了進一步加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機會減少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的目的本就是從境界、思想及深度上對學生進行塑造和培養,以此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較為良好的理想信念、品行修養及價值追求。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和老師的交流不再需要面對面,虛擬化的信息交流環境減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不易再產生師生情誼,這種教學方式從某些方面來說削弱了大學思政理論教學效果。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思政理論課教師權威地位面臨挑戰。在傳統教育環境下,教師及教材是大學思政理論課最權威的知識來源,尤其是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高,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育開始從之前的封閉走向開放,全球性的知識網絡數據庫在加速形成,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界限變得不再那么明顯,再加上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提倡自主思考與判斷,進一步降低了教師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權威性。
3.“互聯網+”背景下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對策
3.1基于“互聯網+”背景創新思政理論課教學方式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有效實現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靈活使用移動終端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對思政理論課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尊重并且發揚學生的個性,以此進一步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與互動性。具體而言,教師在進行大學思政理論內容講解的時候,可以按照講解內容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對當前網絡上存在的“時事政治熱點”進行課堂討論與研究,這樣就能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更好地提高參與感,能參與思政理論課學習,能在討論過程中對思政理論課內容產生興趣,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的時候,還可以積極應用一些新型的媒體手段用于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手機網絡實時交互一些相關信息資料;也可以積極開展思政理論知識競賽,讓學生在競賽中有所掌握與發展,這樣就能更好地強化教學效果;抑或借助微信公眾號為學生推送下一節課需要預習的思政理論知識點,讓學生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同時能實現對教學方式的有效創新,讓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3.2基于“互聯網+”背景促進思政理論課教學實踐創新
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還需要改變傳統課堂上單純的理論灌輸,在教學過程中基于“互聯網+”背景為學生設計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環節,這樣才能真正由之前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為與社會大課堂結合的思政理論課堂,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運用思政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時候,可以積極借助手機APP展開游戲教學,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學實踐性,同時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更好地提高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效率。比如,對于大學思政理論課中存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再生產理論”知識,雖然其中存在的數學模型已經對簡單再生產及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的總供求平衡公式進行總結,可是部分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是會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借助游戲教學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兩大部類之間進行的三次交換,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在實踐過程中更好地了解這一知識點,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哲學素養都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發展,真正有效保障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與效率。
3.3基于“互聯網+”背景做好思政理論課教師身份轉變
在“互聯網+”背景下要想實現大學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教師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好身份轉變,以往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思政理論的傳授者,可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不能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還應該是學生思想難題的答疑者。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面臨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網絡的虛擬化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開始減少、教師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之中的權威地位開始弱化。在這種環境下進行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教師一定要做好身份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工作價值定位。應該意識到互聯網背景對大學思政理論課帶來的沖擊,明確自身職責,做好自身定位,以此實現思政理論課有效教學改革。
4.結語
大學思政理論課本就是大學生必學課程之一,對于學生政治素養提升、行為習慣養成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教師一定要在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拓展、豐富思政理論課內容,從而有效實現大學思政理論課改革,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巍.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30):7-9.
[2]錢利.“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研究[J].高考,2017(24):8.
[3]李麗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J].山西農經,2017(2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