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芳
【摘 要】目的:探究外科手術病人實施預見性護理對其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方法:擇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92例病人為對象,按護理方法的差異將這些病人納入預見組、常規組,各組46例,常規組施予常規外科護理,預見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增用預見性護理。評比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的差異。結果:預見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護理后,預見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在外科手術病人中的實踐運用,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率,且有利于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效果理想。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外科手術;預見性護理;預防效果
【中圖分類號】R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2
深靜脈血栓即指血液在靜脈腔內出現不正常凝結,且導致靜脈發生了堵塞,繼而誘發管腔靜脈回流現象,此癥狀通常產生于人體的下肢靜脈中。外科手術病人術后活動受限,使下肢靜脈的血流速度顯著減慢,較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當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后,病人主要表現為下肢疼痛、腫脹及麻木等特征,可能引起肢體功能性障礙,對術后恢復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1]。此文擇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92例病人為對象,旨在探究預見性護理用于外科手術病人中對其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匯報詳情為下:
1 對象、方法
1.1 對象 擇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92例病人,入組病人均具備外科手術指征;排除合并器質性病變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及手術禁忌證的病人;按護理方法的差異將這些病人納入預見組、常規組,各組46例,預見組:2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42-87(64.5±11.78)歲;常規組:27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41-85(63.7±11.59)歲;兩組病例各項基線資料經過比較并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施予常規外科護理,實施常規的健康宣教、術后體位護理、定時輔助翻身及拍背,嚴格實行早、晚查房制度,注意觀察病人下肢皮膚變化狀況。
預見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增用預見性護理措施,詳細為下:①術前健康教育干預。病人手術前,護士需對其進行有效溝通,重點講述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出現原因、風險因素、有效防范方法等,以增強病人對于這種疾病的認知程度,并構建起良好、和諧的護患溝通關系,同時開展心理疏導干預,盡量減輕病人的負性情緒,有效提升其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度。②加強臨床觀察。術畢后,護士及時詢問病人的自身感受,注意加強下肢深靜脈血栓高危病人的監測,主要觀察下肢皮膚疼痛、溫度、異常感受等,如果下肢皮膚存在溫度下降、腫脹、發紺、皮下瘀點等癥狀,要及時告知醫師予以針對性處理。③術后體位護理。術畢后,護士輔助病人選取適宜的臥躺體位,適當抬高腳部,讓膝關節保持 15°左右的彎曲角度,高度控制在心臟以上約25厘米,每間隔2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提高病人臥床期間的舒適度。④藥物預防干預。手術后,護士按照病人的病情變化和實際情況予以合適的抗凝預防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以加快凝血酶失活速度,抑制血小板過量聚集、刺激合成抗凝物質。⑤飲食預防護理。護士囑咐家屬予以病人清淡飲食,減少鹽、脂肪的攝取量,以改善靜脈回流;術后,病人宜多吃纖維素豐富的食物,禁止食用刺激辛辣、過度油膩的食物,確保排便通暢;交代病人多飲水,防止因用力咳嗽而誘發腹壓升高,使下肢靜脈血運受影響。⑥強化禁煙干預力度。尼古丁等刺激物質可使人體血管收縮,且對血管的內膜組織形成損傷,護士應反復叮囑病人術后禁止抽煙,同時加強病區、病房禁煙管理,引導家屬到吸煙區再吸煙。
1.3 評比指標 記錄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情況;護理后,向兩組病人發放滿意度問卷,調查其對此次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主要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3個級別。
1.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22.0軟件對各項數據予以計學分析,計量數據比對經t檢測;計數數據對比經 2檢測;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時以P<0.05來表示。
2 結果
2.1 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率
預見組有1例病人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率2.17(1/46);常規組有9例病人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率19.57%(9/46);預見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
2.2 護理滿意度
預見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詳細指標見于表1:
3 討論
手術創傷性、麻醉刺激、術中出血較多、術后長時間臥床、活動受限等都可能增加外科手術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出現風險。傳統的常規外科護理將工作重點放于手術部位和原發疾病上,容易忽視病人下肢不適方面的問題,所以,護理人員需加強外科手術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2]。伴隨護理技術的持續創新發展,預見性護理作為具有系統性、預見性、針對性的護理模式,已被廣泛運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通過采取一系列合理的干預措施促使病人機體康復[3]。該項研究將預見性護理實踐于外科手術病人中,通過術前健康教育干預,增強病人對于這種疾病的認知程度,并減輕病人的各種負性情緒;術后采用藥物預防干預、加強臨床觀察、體位護理、飲食預防護理、禁煙干預等各項措施,有效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的出現概率。研究結果指出:預見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率低于常規組(P<0.05);經護理后,預見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綜合所述,預見性護理在外科手術病人中的實踐運用,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率,且有利于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于淑霞,魏紅.預見性護理在預防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8):253-254.
劉建萍.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普外科手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體會[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09):1378-1379.
王敏,張佩玲.預見性護理在預防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作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