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
摘要:近年來,國外翻拍IP在我國影視中復蘇、蔓延,甚至形成了“翻拍潮”,這種本土化的二次演繹涉及諸多文化概念的移植,因此能否彌合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實現文化對接是翻拍片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翻拍成風的當下,嘗試探討跨文化翻拍在本土化演繹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跟風翻拍不如更多“中國造”,對我國現階段影視創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國外翻拍片 中國版? 扎推? 思考
被日本國內改編成舞臺劇和電影的暢銷小說《解憂雜貨鋪》,又被改編成了中國版的同名電影,亮相全國各大院線。這部“治愈系”電影已收獲超2億元的票房,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其實,在《解憂雜貨鋪》熱映的背后,有一個現象更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在中國影視吹起了一陣不小的“翻拍風”。“翻拍風”緣何刮起來的?扎堆的翻拍作品又呈現出哪些特點?翻拍到底是走捷徑還是誤入歧路?
翻拍片扎堆究竟為哪般
縱觀近些年我國的銀幕熒屏,文學作品改編、紅色經典改編、影視經典翻拍等概念炙手可熱,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球,制造了一波又一波話題。或許是因為文學經典改編、經典影視作品翻拍日益飽和,我國影視改編將鏡頭集中對準了國外熱門IP,于是,在影視版圖中,國外翻拍片異常活躍。人們不禁要問,翻拍國外影視作品為何如此盛行?
筆者認為,“翻拍熱”最重要的原因,是翻拍片主動借勢國外熱門IP,意在降低投資風險,這是影視產業商業屬性使然。在文化產業持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大量民營資本涌入影視創作領域,在遵循文藝服務大眾的主基調基礎上,追求經濟效益早已不是什么洪水猛獸,甚至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對于影視投資者來說,翻拍國外熱門影視IP,具有先天的口碑優勢,同時又能減少宣傳、營銷、制作等各環節的成本,使作品達到高關注度、高話題度的狀態。何樂而不為?
比如,翻拍片《追捕》,翻拍自1976版的日本電影《追捕》。《追捕》講述了性格正直的律師杜丘在被人誣告之后,一邊躲避追捕一邊追查真相的曲折故事。在精神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該影片在我國放映時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是不少國人難忘的觀影記憶。再如,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兩部小說,近些年流入我國后,在青年群體中非常風靡。同時,這兩部小說也被日韓等國改編成了電影,在我國擁有較高人氣。這樣的熱門IP,我國的電影投資人當然也不愿錯過,于是中國版應運而生。另外,翻拍國外影視作品成風,反映了國內編劇荒、劇本荒的現實尷尬。據統計,去年我國電影票房達到550億元,成績足夠亮眼,但冷熱反差極大,單單《戰狼2》《羞羞的鐵拳》《西游降魔篇》《芳華》4部電影就占據了國產電影票房30%的份額。在筆者看來,少數電影票房暴漲的背后,是更多電影陷入了“少人問津”的窘境。這種極度反差的背后,正說明了優秀劇本供應不足,好編劇、好劇本成為了稀缺資源。于是,《深夜食堂》《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柒個我》等優秀境外影視劇乘虛而入,競相成為了翻拍對象。
有影視人曾說,“在沒有好IP的前提下,轉而尋求市場的新方向,譬如翻拍熱門外國影視劇,就是一種另辟蹊徑的出路。”日韓影視劇的翻拍走俏,恰恰說明了我國影視市場的快速發展與優質劇本的供需矛盾,尤其是視頻網站強勢崛起,臺網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編劇荒、劇本荒問題顯得更為突出。
翻拍片難逃“水土不服”窠臼
目前,毫不夸張地說,只要是有著超高人氣的國外電影或電視劇,都可能有下一個“中國版”。然而,一些在中國擁有較高人氣的原作,改編后的“中國版”卻褒貶不一,部分作品甚至還廣受詬病。那么,目前翻拍片呈現出哪些顯著的特點?究竟又有哪些“水土不服”的癥狀?依筆者看,國外翻拍片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日韓風”。從電影《麻煩家族》《嫌疑人X的獻身》《追捕》,到電視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深夜食堂》《柒個我》,無一例外,翻拍對象都選擇了日韓熱門影視劇。個中緣由,主要還是同為東方面孔的親近感以及相對熟悉和相近的生活壞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所影響。
談到翻拍片的另一個特點,不得不說題材的日趨豐富性。前些年,我國翻拍國外影視劇主打都市情感題材,同質化程度較高,尤其以湖南衛視為甚。《丑女無敵》翻拍美國都市喜劇《丑女貝蒂》,《一不小心愛上你》是翻拍自韓國的《藍色生死戀》,《回家的誘惑》又是翻拍韓版的《妻子的誘惑》。然而,梳理近年的翻拍作品,人們會發現除了都市情感題材外,還有懸疑推理、法治、倫理等各種類型。如《深夜食堂》反映的是深夜飲食文化,以主廚的視角來透視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故事;《麻煩家族》講述的是老年人的愛情與婚姻問題,以及不同代際之間對待婚戀的差異;《嫌疑人X的獻身》講述的則是高智商對決的懸疑推理故事。
翻拍片為了贏得受眾的認可,在題材選擇和本土化改造上可謂費盡心思,但仍沒有逃出“水土不服”的窠臼。數部被翻拍的經典國外劇,如《求婚大作戰》《深夜食堂》《柒個我》等,都被網民吐槽不接地氣。比如,在《求婚大作戰》中,男主角穿越回中學的棒球場充滿了深深的違和感。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棒球運動在日本校園十分普及,然而在中國,棒球還是新生事物。再來看“遭遇滑鐵盧”的《深夜食堂》,該劇日本版在豆瓣評分高達9.2分,而中國版評分卻僅有2.8分。觀眾的槽點有很多:中國夜宵店老板一身日式料理服的打扮不符合中國城市語境;中國深夜食堂是大眾餐飲,應該是設置在蘭州拉面、沙縣小吃和烤串攤子,劇中的小資店不接地氣。觀眾的吐槽雖然夸張,卻反映了以上翻拍作品沒有很好地處理不同文化背景、地域上的差異,沒有實現好語境和情節的“無縫對接”。此外,翻拍片還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普遍票房和收視不佳,未達到預期。按照市場規律判斷,翻拍片擁有熱門IP,積累了宣傳和營銷資源,尤其在流量明星的加持下,應當收獲高票房、高收視率,事實卻不盡然。以《柒個我》為例,該劇原版《殺了我治愈我》在韓國本土播出時,曾掀起全民追劇熱潮,但是原版和翻拍版卻出現天壤之別的口碑差距。再如票房卻僅有一億元,遠低于預期的中國版《追捕》,該片由深諳動作片拍攝之道的吳宇森執導,張涵予等當紅明星主演。或許,該片展示的孤膽英雄情懷與電影消費主體的“90”“00”后價值觀并不合拍。
跟風翻拍不如來更多“中國造”
觀察過去多年翻拍作品可以看出,雖然不少翻拍片賺足了眼球,也給投資方帶來了一定的回報,但是真正讓觀眾獻上掌聲的精品還是太少,“翻拍難出精品”甚至成為了一種共識。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跨越文化語境的改編,注定逃不過“難接地氣”的厄運嗎?國內翻拍劇該如何翻身,成為人們需要深思的問題。筆者以為,“翻拍難出精品”或許是一個偽命題,翻拍是否成功與改編的力道和技巧應該是正相關的。翻拍出現“水土不服”主要因為創作者在文化翻譯傳播上缺少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沒有認真審視自己的文化基礎。由此,本土化的轉譯核心是不能丟掉中國文化的根,應該讓“中國版”擁有一顆“中國心”,巧妙化解地域、文化、時代、價值觀等的差異。翻拍只是影視產業中的一種“小甜點”,對于我國影視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來說,它無法也不可能成為主流。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原創劇本問題,重視編劇人才的培養,理性投資有內涵有效益的本土作品,為原創劇本的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激勵保障。舊瓶好用,新酒難裝,跟風翻拍不如來更多“中國造”。“翻版”和“原創”之間的博弈,一時會有經濟指標在誘惑,會有見仁見智的感情干擾,而從長遠來看,優秀的國產原創作品才是歷久彌新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