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國
【摘要】本文以黨的十九大以來,網絡文化發展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為切入點,結合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通過優秀網絡文化活動培育主流意識形態的有益實踐,全面論述當前要以發展新時代網絡文化為重要抓手,有效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新時代的說服力和凝聚力。
【關鍵詞】新時代;網絡文化;意識形態
一、助推主流意識形態培育的理念界定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歷史地理、行為習慣、傳統風俗、價值理念、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統籌,而以手機、電腦等通信工具為載體的網絡文化,指的是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展現出較強的快捷性、自由性、開放性、大眾性和多元性等特點。意識形態屬于哲學的范疇,我國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當前,要通過網絡文化來助推主流意識形態的培育,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斷謀劃探索新時代建設網絡文化良好輿論生態,引領廣大網民群眾共同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二、助推主流意識形態培育的現狀分析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如今,不管是國際形勢還是國內形勢,都呈現了新特征和新挑戰。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重要的轉型時期,網絡文化的介入,給主流意識形態的培育帶來了很多不定性因素和挑戰:一方面,諸多優秀的網絡文化內容在互聯網上百花齊放,不僅豐富了廣大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多的是將正能量潛移默化傳遞給廣大受眾。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特點,讓許多別有用心的不良信息通過網絡渠道在無形中悄悄滲透到網絡文化當中,不少網民群眾在上網的過程中,受到了深刻的影響。這些消極的影響以網絡文化為載體傳播、壯大,將會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帶來嚴峻的挑戰。
三、發展新時代網絡文化,培育主流意識形態
(一)利用網絡平臺優勢塑造正能量網絡文化。優秀的網絡文化內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加深和傳播,過程中不會受到空間限制,具有交互性強、影響力大等特點,展現了無法比擬的優勢。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結合區域發展特點,陸續開通了政務微信公眾號“美麗宣化”等新媒體平臺,并以此為展示載體,先后組織開展了“網絡文化藝術節”等20余項操作性強、影響力大的網絡文化活動,受到廣大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在河北政務新媒體影響力排行榜上穩居全省縣區級前列、全市各縣區首位,對當地主流意識形態的培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故此,保證網絡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實質地位,就應該從打造以弘揚正能量為己任的網絡平臺為出發點,維護網絡文化形象,借以體現優質的主流意識形態。
(二)加強網絡平臺監管,創良好網絡文化環境。新時代的網絡行為,不能僅依靠廣大網民群眾的自覺和道德力量的約束,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的規范。宣化區堅持通過軟件檢索與人工搜索相結合的方式,對區域網絡平臺發布的網絡文化等各類信息實現無縫監測,一旦發現不良信息,立即按照相關工作流程進行科學處置,力求將不良信息的影響降到最低,全力守好網絡信息“安全門”。由此可見,加強對各種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將其展示出的網絡文化進行科學甄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真正有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同時,要積極倡導文明上網,讓更多網民群眾自覺擔負起維護網絡文化環境的責任,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推動者。
(三)找準虛擬與現實交點,構建主流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問題不僅需要從理論的角度進行內涵塑造,還需要從實踐的角度進行路徑建設。而現實生活中,網絡文化已成為廣大網民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這就需要我們找準虛擬與現實的交點,力求使優秀的網絡文化內容更加吸引人、鼓舞人,與主流意識形態交相呼應。宣化區以“創建文明城市”為主題,拍攝了網絡影視作品《這座城》,在網絡平臺發布推廣后,首月點擊率就突破20萬人次,為該區創文明城市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這就是網絡文化的魅力所在。顯然,網絡文化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塑造,需要加強現實生活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四、總結
新常態背景下,由于網絡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社會的轉型,主流意識形態也可能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發生一定的偏離。因此,就需要秉承黨的十九大精神,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網絡文化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思想,保持先進性,實現虛擬的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有機融合,通過網絡渠道,發揮網絡文化的引導性作用,讓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強”起來。
【參考文獻】
[1]李篤武.社會轉型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危機與對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99-100.
[2]孟浩明.從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高度認識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問題[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