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互聯網金融從其誕生到現在取得巨大的成果,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給我國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分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和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適應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監管模式、建立全面的動態監管機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監管體系 監管模式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用戶群體不斷擴大,目前已經超過7億用戶,同時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也在逐年上升。從2013年開始,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就開始高速發展,在此期間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規模的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50%的水平。2017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總計已超過100萬億元。截止2018年2月,我國P2P網貸成交量總計已超過6萬億元。2月成交量創歷史最低,網貸行業成交量總體在走下降趨勢。其在法律監管方面還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健全的征信體系,極易導致信用風險的發生。P2P平臺在經歷了2007-2013年的上升發展時期后,2014-2018年期間出現大范圍的平臺跑路等風險事件,剩余的平臺也走向了合規化發展的道路。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健全,也很難建立起來,原因在于我國互聯網金融依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機構數量、服務升級、產品和技術創新正處于高速變化當中。自2008年以來,我國雖然陸續出臺了一些關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但是均是一些比較獨立的文件,如報告、通知和請示之類,或者是對某項具體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法律或政策層面的規范和規定。從總體來看,互聯網金融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較少,并沒有形成健全的體系,且缺乏體系化和專業化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和監管。加上互聯網金融極強的創新能力使得其產品、經營模式和從業機構層出不窮,監管機構的立法無法迅速囊括所有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要想建立統一的監管體系相對較為困難。
(二)傳統監管主體的監管立場不適應互聯網金融業態。傳統金融的監管方面有眾多法律規章確保傳統金融的穩定、安全運行,對金融運行過程中的非法行為、違規操作、懲罰措施以及預防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但如果直接將這些監管法規應用于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業態則是不合適的。相比于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的類型、經營方式不斷創新,范圍、環境等也不斷延伸變化,監管對象、主體等要素遠超出傳統監管體制的范疇,傳統金融對于金融監管的監管立場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已無法適用。互聯網金融在行業的交叉、混合上比傳統金融更為復雜,對它的監管需要全新的監管主體和監管立場,以提高監管效率和消除監管的真空地帶。
(三)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力度和范圍難以把握。采取多大法律監管力度,或者說讓互聯網金融有多大的空間來自由發展是一個很難測度的問題。法律監管的力度過小無法起到監管的作用,導致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威脅金融體系乃至社會的穩定;法律監管力度過大,會使互聯網金融被壓制過猛,發展受限,對經濟的發展起到負面作用。如何把握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適度性是一大難題。
互聯網金融業務數據都是在互聯網線上進行傳輸、交換和保存的,其業務范圍不斷發生著動態變化。監管部門的業務范圍被界定后,新出現的業務會迫使監管部門不得不繼續更新法律。若法律更新步伐與互聯網金融發展創新步伐相差較大,就會使互聯網金融發展埋下隱患,可能威脅互聯網金融體系的穩定。
三、加強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制度的全方位保障,現階段我國有必要完善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提升政策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力度。我囯現有的金融監管法律主要針對傳統的金融機構的線上業務進行規范完善,缺乏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規范的法律。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行業領域不斷擴散,相關監管制度的制定實施已經滯后于行業的發展,因此監管部門的當務之急是提高制定實施監管法規的前瞻性,在現有監管體系的基礎之上,充分考慮到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創新性和風險復雜性,完善現有監管制度的不足,加快設立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細則和行業標準,加快監管措施的落實,切實防范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可能出現的信用風險和技術風險。
(二)建立適應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監管模式。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集中統一的監管模式可能致使監管缺失。互聯網金融的復雜性和交叉性決定了不可能由單一部門來監管,應采取“中央+地方”的共同監管模式。在統一的監管框架下,制定地區特色的監管方法,監管的目標是保證互聯網金融發展有一個公正、合法、透明、安全的環境;同時,互聯網金融是極具創新性的產業,監管是為了規范其發展,而不是消除其創新能力。因此,采取適當寬松的審慎監管原則“先規范后開放”,給互聯網金融留出充足的創新發展空間。考慮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在全國性統一的制度框架下,也應該允許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制定適當的互聯網金融準入、退出、登記和經營許可制度。
(三)建立全面的動態監管機制。互聯網金融是不斷創新發展的新興行業,固定的監管框架并不能保證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動態監管是保證其穩健發展的必要條件。動態監管首先應從監管的責任分配出發,以補充規定的形式定期更新各監管主體的責任分工,將新產生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置于監管框架之下,保證監管的完整性。監管機構要實時研究互聯網金融的動態和發展,發現和識別其中的問題和風險,做好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為保證信息和數據的真實可靠,還應利用互聯網技術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交易過程及交易資金的流向、用途進行監控,保證其安全合法;還要加強監管機構的國際合作,吸取國外在互聯網金融監管上的可取經驗,對未預見的互聯網金融問題提前防范。
【參考文獻】
[1] 魏鵬.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 金融論壇, 2014(7):3-9.
作者簡介:黃詩偉,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湖南邵陽,職務/職稱:學生,學歷:碩士,單位:長沙理工大學,研究方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