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英
【摘 要】 最近幾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呈不斷擴展的趨勢,與之相伴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斷突出。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本文基于勞動經濟學視角,對目前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成因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地緩解并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為國家、社會、家庭和大學生面對困難就業形勢的一些參考,以期能夠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
【關鍵詞】 勞動經濟學 大學生 就業 困難
前 言
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擴大也帶了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基于勞動經濟學的視角,造成這樣的就業困難的原因很多,是高校盲目擴招、就業指導缺失、學生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當下,高校招生數量越來越多,高校規模不斷擴大。高校規模不斷擴大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供給,應屆生就業難的問題不斷涌現。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使得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如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盡管區別于非大學生生,高校應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大程度的作用,然而現實是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已經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造成阻力。為了社會和經濟得以穩定、健康、可持續發,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大力度,盡快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研究數據表明,在2015年,我國的應屆畢業生人數已經逼近750萬。就目前的經濟形勢而言,不斷增加的畢業生大軍,給大學生的就業帶了了嚴重的問題,是當下制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大難點,亟待解決。對于很多家庭來說,進入高等院校進行學習是家庭一項比較高的支出,同時對于學生來說,也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成本完成大學學業。不斷增加的大學生數量帶來的就業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家庭、個人參加高等教育的積極性——衡量資金、時間等成本。這種參加高等教育積極性的削弱,最終會影響到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另外,過量的接受過高等教育卻無法及時應用于社會的大學生,對于社會而言也是一種人才浪費。另外,更為嚴重的是,許多家庭認為并希望子女在投入這么多成本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可以在社會有更高的競爭力,獲得更好的發展和收入。一旦這種期望無法得到滿足,一部分家庭(包括父母和孩子)成員的心理會受到刺激,期望會變成奢望再進化成絕望,對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負面影響,也帶了一定的社會問題。本文基于勞動經濟學視角,對目前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成因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地緩解并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為國家、社會、家庭和大學生面對困難就業形勢的一些參考,以期能夠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
一、目前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成因
(一)高校過分追逐招生獲取經濟收益,盲目擴招
造成勞動力市場大學生供給過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盲目擴招。單獨從高校的角度出發,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進行辦學的初衷和根本原因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誠然,辦學規模、學生數量的擴大可以給學校帶來不少經濟收益;但是,高校過度重視以學生數量為核心的辦學理念,使得其過量地招收了大學生。這種盲目性帶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勞動力市場大學生供給越來越多,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便出現了。
(二)學校就業指導的不及時與缺失
高校招生辦學的目的,應該是為社會提供所需人才,進行崗前培訓。然而,實際情況是,高校并沒有隨著不斷增加的大學生數量,重視并及時進行相關就業指導(目前高校培養的重點是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在校大學生缺乏相關的技能,未能充分掌握就業方法和技巧。就業指導的不及時與缺失,對大學生的就業觀帶來不好的影響,它使大學生在就業定位和就業選擇的時候不能充分認識自我與社會,存在極大的盲目性,最終導致很多大學生無法在畢業后找到合適的工作。
(三)不少大學生存在不切實際的擇業要求
“好高騖遠”、“高不成低不就”也是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大因素。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容易受“高等”教育意識和理念影響,很多大學生存在優越心理,在擇業就業的時候,對工資提出過高的期望。對于不滿足其工資期望的崗位,就算筆試面試通過了都拒絕就職。“好高騖遠”、“高不成低不就”導致的就業難的問題,不是一年兩年可以解決的,一部分大學生長期無法就業,也加重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四)社會與經濟因素
企業在招聘用人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察求職者的學歷和社會經驗,而應屆大學生作為剛剛進入社會的一類群體,自然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經驗的現象。工作經驗的缺失,是大學生就業時最大的競爭劣勢,在求職過程中往往碰壁。長此以往的碰壁,也打擊了大學生的就業信心。當下,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處于并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處于國際分工的基礎底部,因此我國增加的就業崗位仍然以勞動密集型崗位為主。我國這一經濟與就業現實下,對白領的需求自然不會大,這就導致了大學生數量供給與相應就業崗位需求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不斷加大,大學生就業難度隨之加劇。
二、勞動經濟視角下如何改善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一)強化高校進行應屆生就業指導的理念,確保應屆生能夠熟悉國家就業政策
就業問題是每一個大學生在經過高等教育之后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業水平的高低、就業情況的優劣,對大學生往后的人生發展軌跡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作為辦學方,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也是本身的職責所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就業。因此,務必通過強化高校進行應屆生就業指導的理念,通過就業指導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這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同時也是學校辦學能力和辦學質量的體現。因此,校方、教學教輔人員,在培養大學生的時候,不能僅僅傳授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重視就業指導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針對應屆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意義非凡。校方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當下國家就業形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同時,還可以通過模擬面試等方式對學生的面試技巧進行培訓,使學生更快適應面試流程,知道如何應對面試過程中的問題。除此之外,對于國家最新的關于就業的政策,要進行相關政策的講解,將其內涵傳達給學生,確保應屆生能夠熟悉國家就業政策
(二)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
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也不失為一種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在大學生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的時候,高校可以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字數創業意識。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加強學生創新教育、鼓勵并支持學生自主創業、通過學分與自主創業相結合等方式。另外,政府部門也要幫助學校以至幫助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比如通過實行自主創新創業優待政策、榮譽激勵等,它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和積極性,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三)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準確定位
為了能夠有效幫助應屆畢業生可以順利就業,各高校在加強學習專業技能的培養和就業指導的基礎上,還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找準就業定位。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1)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實際經濟情況和就業形勢,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合理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2)在正確的就業形勢的認識下,引導學生改正“好高騖遠”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態度,用于放下身段;(3)鼓勵學生,給予學生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4)根據市場需求的不同不斷改變自身,不斷提高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探索出一條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就業之路。
(四)信息化就業市場,完善管理與建設
當下,用人單位與應屆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極度缺乏。不僅用人單位無法掌握大學應屆畢業生的信息,學應屆畢業生對于用人單位及其信息也了解甚少。這種信息不對稱也加大了大學生就業難度。信息不對成給應屆大學生的擇業率和高校的就業率都帶來了負面影響。要有效提高大學生擇業率和高校就業率,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對就業市場進行信息化處理,在就業實際的基礎上,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除此之外,還要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壞,對是否能夠有效落實信息化建設、是否能夠確保管理制度的實行造成重要影響。對就業市場進行信息化建設,實現良好的管理,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完善的就業環境,幫助大學生就業。
三、結語
就業問題是每一個大學生在經過高等教育之后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業水平的高低、就業情況的優劣,對大學生往后的人生發展軌跡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作為辦學方,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也是本身的職責所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就業。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擴大也帶了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基于勞動經濟學的視角,造成這樣的就業困難的原因很多,是高校盲目擴招、就業指導缺失、學生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要改變這種現狀,緩解就業困難,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就業,就必須從問題根源出發,進行針對性的改進,通過國家、學校、家庭和學生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解決就業難題。
【參考文獻】
[1] 張婧群.基于經濟視角下的吉林省女大學生就業成本問題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8(23):34-39.
[2] 王靜晶,孫曉慶.我國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改革研究——由對比分析中外大學生擇業觀帶來的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