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曉
(許昌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許昌 461000)
評論是廣播的靈魂。近年來,各級廣播電臺都開辦了新聞評論節目,以時效性強、傳播快、評析新的新聞評論搶占了輿論高地,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力度沒有報紙新聞評論大,播報形式沒有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活,時效性沒有網絡新聞評論強。因此,必須從內容、角度、形式、語言等多方面入手,對廣播新聞評論節目進行“再造”,彰顯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特色,才能助推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漸入佳境,為自身的發展贏得應有的空間。
近年來,廣播新聞評論節目面臨著許多嶄新的問題和挑戰,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自身的。
媒體結構變化呼應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變化。互聯網的勃興、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實現了多樣化,原有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四種傳統媒體的架構被打破,競爭趨于激烈和充分。作為傳統媒體之一的廣播也應該正視面臨的競爭,依據自己的伴隨性、交互性以及口語化等特性,矯正、變位、組合,尋求新的發展模式,實施差異化競爭,從而在最新一輪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信息爆炸式增長引發受眾碎片化。時下,社會多元化之勢不可阻擋,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文化觀念趨于多元,人們的思想觀念趨于多元,由此構成了社會的碎片化趨勢。再加上新媒體的次第涌現,誘發了新聞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呈現“信息爆炸”的時代特點。面對紛繁蕪雜的信息,民眾選擇媒體新聞的自由度更大、空間更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就顯得十分緊迫而必要,揚己之長,以獨特優勢尋找特定群體,有針對性地制定宣傳方略,培養忠誠度高的受眾群體。
與其他媒體新聞評論節目相比,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有自己獨特的宣傳規律,于是便有了自己的特色。
內容要有價值。過去,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多充當政府“喉舌”,引導和監督輿論,扮演著“高大上”的角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在傳播政府方針政策的基礎上,“親民”色彩漸濃,聚焦民生,還針對社會熱點、焦點新聞做出個人評價,擴大了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受眾范圍,受到了普遍歡迎。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在制作的過程中,可以針對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發表代表性的看法,比如圍繞房價、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社會道德問題等密集發聲。在內容選擇上,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選取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堅持站在群眾的立場來觀察、思考及評論。要傾向于本地的熱點新聞,迎合受眾需求,從而與目標受眾產生共鳴。
角度要客觀深入。現階段,深度是新形勢條件下受眾普遍渴望探究的一個方面。就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而言,同樣要求為受眾梳理新聞事件的前后、背景與影響,加深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深度。然而,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是以聲音作為傳播符號,訴諸聽覺且具有伴隨性特點的線性傳播媒體,如果像報刊、電視評論那樣內容過長,就會顯得啰唆,抓不住重點,過短又難以揭露問題本質。因此,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要掌握好報道的深度,發揚制作簡單、時效性的優勢,將深度剖析變為橫向短評、快評,靠短小精辟且內涵豐富的評論,讓受眾快速、簡單、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的前前后后和各方觀點,這樣才能牢牢地吸引受眾,提升傳播效果。
形式要豐富多樣。實踐證明,促使廣播新聞評論形式多樣化、豐富化不僅能吸引、粘住受眾,擴大受眾群,還能大大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的影響力,促進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就形式而言,傳統的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形式不外乎主持人評論、談話類評論等,既顯得單一,還乏善可陳,尤其是難以發揮廣播媒體本身具備的互動性優勢。近年來,隨著打著“互動”標簽的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要想在新一輪的媒體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正視自身的不足,想方設法做足、做大、做強互動。可以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依靠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站,為受眾搭建一個廣闊的互動交流平臺,把播音室、受眾和遠程專家連接在一起,讓各方面的意見、觀點在這個平臺上自由碰撞,最后達到高度的統一,增強廣播新聞評論的互動性及影響性。除此之外,廣播新聞評論節目還可以利用掌握的專家資源予以專業點評、正確引導,以此提高節目的品位和質量。許昌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評論欄目《百姓說網事》取材于網絡熱點,拋出話題,通過評論有獎的方式,鼓勵受眾發表見解,成為當地一檔知名度較高的廣播新聞評論節目。
語言要簡潔生動。作為以聽覺為主的媒體,廣播新聞評論的語言必須不斷地錘煉、錘煉、再錘煉,做到簡潔明快、通俗易懂、直擊要點,力求生活化和簡明化。在行文上,少用或不用長句,力戒官話、套話、大話,多用短句、平實、簡單的語言。在播報時,以受眾喜愛的、輕松的、生活化的語言和語調進行播報。事實證明,這些通俗的方式往往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不但可以更好地表達、深化評論的主題,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1]高玲,肖玉英,李國寶.廣播新聞評論的改進與提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