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對表達能力認識偏狹的現狀,要將表達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本文主要闡述了創造性表達的內涵以及小學作文創造性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造性
在豐富多彩的童年世界里,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所見所聞,小學生對事物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會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盡管他們的習作顯得稚嫩,但都展現的是他們自己的心靈世界,有一定的獨創性。但迫于應試的壓力,小學作文教學壓抑了學生主體創造性的發揮,主要表現在: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害怕寫作;在作文中缺少童真童趣和真情實感,空話、假話、套話連篇;作文套路化嚴重,出自不同之手的作文讀起來千篇一律。小學作文教學要走出對表達能力認識的偏狹,要將表達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創造性表達的內涵
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創新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將作文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起來,引發學生的表達動機,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成學生的創造行為。教師要創造性地教,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主動參與習作過程,實現對其進行創造精神、創造意識、創造思維、創造個性、創造品德、創造美感、創造技法的培養。
二、小學作文創造性教學的策略
1.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
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包括留心觀察生活、主動認識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在主動參與中進行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學生通過構思行文,主動設計布局,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初步成文后,他們能主動檢視、不斷修正,這些活動的參與離不開學生主動性的調動。教師要采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的動機,使作文學習變得更有意義。(1)營造良好的氛圍。教師要關愛、尊重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欣賞的目光、愉悅的語調向學生傳達積極的情緒體驗,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教師只有放下“權威”,學生才能擺脫恐懼,改變消極的情緒,進入積極的創作狀態。(2)使作文訓練變得富有意義。教師要激發學生對書寫的需求,要以現實的生活世界、交際活動為背景,讓學生意識到作文有其實在價值,可以傳遞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對問題的看法,從而能激發他們學習作文的動機,促進他們更好地創造。如把“童年趣事”的記敘文訓練改成“我與××比童年”的活動,讓學生確定采訪對象、擬定訪談提綱,并以小記者的身份進行采訪,并整理記錄、撰寫日記。接著學生根據采訪獲得的材料當堂作文,根據教師提供的若干參考題自主選擇,創造作文。開一次主題班會,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呈現自己的采訪記錄。教者將作文訓練與學生的社會交往活動融于一體,引發學生高漲的興致、熱烈的表達,作文質量也比之前大有提高。(3)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傳統作文教學采用“命題、指導、作文、批改、講評”的單一模式,影響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教師要豐富作文教學形式,采用情境式教學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寫作;故事式教學,讓學生聽有趣故事、學寫作知識,開始寫作實踐;采訪式教學,以記者的身份采訪寫作對象,據此寫記人記事的記敘文;討論式教學,按目標要求提出富有思考性的話題,讓學生開展討論,引發學生的想象;玩寫式教學,將玩、說、寫三者融合,讓學生習得知識,提高表達、寫作能力,如讓學生通過折紙折出喜歡的小動物、小飾品,然后寫出介紹,學生在趣味性的活動中能調動說寫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習得知識、提升能力;音樂式教學,學生在欣賞音樂中感受音樂形象,想象故事情節,編成一個合情合理、富有情趣的小故事。這些活動強化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增加了作文教學的趣味性,能引發學生的作文動機,增強其自主性,發揮其創造性。
2.融入生活,寫生活作文
作文教學如果囿于課堂,脫離學生的生活,就會為作文而作文。作文教學旨在鍛煉學生運用書面語言表達所見所聞,教師需開放課堂,讓作文教學回歸生活,寫生活作文。(1)進行多種文體的訓練。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師要改變以寫記敘文為主的現狀,要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聞、想象,根據需要進行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多種文體的基本訓練。能編寫童話故事、科幻故事、假想性作文、觀察作文、活動作文等;采用繪畫、剪貼寫話的方式介紹自己喜歡的人、物;能對社會、學校、家庭中的小事做簡單的評議,能結合實際問題寫科學小論文。(2)結合學校生活進行作文訓練。教師組織學生瀏覽名勝、參觀工廠、參加公益活動、野炊等活動,引領學生親近自然、接觸社會、深入生活,觀察自然、社會中的現象,促進自身認知水平的提升,并在回憶、敘述中有所收獲。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真實的感受,有了新鮮的收獲,才能感受到活動有意義、有趣味,才會產生傾吐的需要。教師要將作文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參加什么活動、如何組織、擬定什么題目、選擇什么文體由學生討論決定,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教師要積極開展語文活動,引導學生向廣播站投稿,或自辦手抄報,為學生創造才能的發揮提供廣闊的空間,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3.以認知能力的培養促成表達能力的提升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理解事物,提高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教師要在作前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按空間的遠近、上下以及時間的先后順序觀察,這樣思維才會有條理,表達才會有層次。學生的觀察要細致,才能將觀察對象描述得生動形象,躍然紙上。教師要努力豐富學生的表象,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接觸周圍環境,豐富生活經驗,獲得足夠的材料儲備。教師要利用課內外閱讀中的情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開展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總之,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大作文”教學觀,要擺脫作文訓練就是寫作能力訓練的狹隘認識,要將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聽說訓練以及其他學科聯系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建立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營造富有活力的習作課堂。
【參考文獻】
[1]宗秋榮.創造教育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J].教育研究,1999.
[2]魏禮飛.創新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
[3]黃慶同,申繼高,高濤.關于教學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