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能力是高職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在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進行培養的同時,應發現影響職業能力的養成因素,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三課堂”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個角度出發,結合高職學生個體實際,探索三課堂對職業能力序化、深化、強化作用的立體三維途徑。
關鍵詞:三課堂;職業能力;途徑
一、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勞動力結構呈現出動態的變化,人才的需求趨勢變的多元化,使得從業者的職業流動性大大提高,僅限于掌握針對性較強的職業技能的從業者變得難以適應時代的訴求。近年來,高職院校對于學生專業理論的傳授采用夠用原則的使用和重視專業技能的強化訓練已卓有成效,然而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可持續性卻相對關注較少,高職學生的應變、協作和創新等能力的培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新世紀的產業變革使得知識流通融合的程度加劇,產品的配置更新和升級周期縮短。在這種環境下,高職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能力,可使學生更容易適應更高層次的工作需求,也是適應多崗位轉換的必要條件。
二、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不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是通過中職、中專改建升格而來,辦學理念依附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學術導向的束縛明顯,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發展難以與頻繁變動的職業結構相適應。以學科體系設置專業,導致課程體系的落實沒有突出職業性,知識與技能的組合沒有體現能力本位中心,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
(二)教學觀念與職業理念有待轉變。高職院校教學仍帶有明顯的普通教育特征,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方面沒有應有的重視,相關制度、人員、資金配備方面相對缺乏。如許多高職院校沒有設置職業精神類相關課程,僅在學生參加實踐前召開幾次動員會或就業指導課。職業理念系統性養成培養的缺失,使得學生成長與職業能力未能產生良好的互動,不能達到教育效果。
(三)校企合作方式有待健全。校企合作是學生所學技能得到施展與提升,職業潛意識得到開發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上交流方式單一,沒有建立起雙方互促的雙贏機制,其關系大多只停留在實習層面,供、需在學生的培養細節上沒有深度融合,學生對企業技術的認知與企業文化的感受流于表面,造成學生職業能力的內涵培養被動收縮,合作流于形式。
三、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路徑
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是其在工作崗位必不可缺的要素,高職院校應視落實職業能力教育個性內容為必需,針對行業、企業的具體要求,加強職業能力訓練,以此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可以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課堂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展開立體多維培養。
(一)加強第一課堂,強調課堂教學對職業能力培養的序化作用
加強第一課堂,一方面要進行課程的改革與建設。課程建設是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渠道,將原有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重新整合,將企業所需的技能和素養融入課程教學。在完善教學頂層設計的同時,教學手段和方式的改革是實現教育教學意圖的重要途徑。通過情境、實操、設疑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達到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作用。同時,在實訓教學中,采用“6S”管理辦法,使學生感受貼近職業崗位的實訓環境,實訓內容采用與生產實際接軌的實訓項目,使學生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實操中去。
(二)構建第二課堂,強調校園文化對職業能力培養的深化作用
提升校園精神層面(隱性資源)和實物層面(顯性資源)的建設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如結合高職的辦學特點,將職業能力通過名家講座、校友沙龍等形式加以滲透,開展以“大國工匠”、“敬業愛崗”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校園活動中感受職業精神。鼓勵學生參加學生社團和技能競賽,通過校園品牌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同時,通過校園的景觀文化建設,使校園環境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如教學樓、實訓基地、校園道路等用體現職業精神的詞匯來命名。隱性資源和顯性資源的內容和形式面向職業能力,從而多角度地完成職業能力的教育滲透。
(三)完善第三課堂,強調社會實踐對職業能力培養的強化作用
通過第三課堂,摸索中國制造2025計劃下高職院校職業能力教育的組織形式,使學生所學的專業運用于社會實際和企業需求。如校企合作應充分利用高校和企業的文化資源,采用校內指導教師與企業指導人員有機結合的督學模式,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和職業需求,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實習轉向專業知識與職業精神的提升。除了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讓學生走進企業的方式,可以聘請企業專家到學校兼職授課或進行專題講座,把企業文化和職業精神帶入校園,讓學生近距離直面職場人士對職業能力的詮釋。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感受良好職業精神的熏陶。
高職院校通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能使學生就業后更好地融入社會與企業,為學生的發展帶來更好的前景。“三課堂”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模式能夠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以及企業的實踐活動中,都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同時,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學生的發展有好處,同時對高職院校和用人單位的發展更是提供了有利的資源和條件。
參考文獻:
[1]余鍵.高職課堂五推“動”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2).
[2]甘泗群.以工學結合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