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文亮
摘 要:小學教育使學生剛剛步入學習的階段,是基礎教育,同時也是學生的認知世界建立的初步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采用科學性的、游戲式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自由的語文、有用的語文,構建適合兒童視野下的小學教學,為學生打開一扇學習之窗[1]。下面,本文將對于小學教學融入兒童視野進行深入剖析和挖掘,促使小學教學更好的完善。
關鍵詞:小學語文;兒童視野;開拓策略
在小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小學語文學習階段迫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兒童的角度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以兒童的角度看待問題,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兒童都會想些什么呢?兒童對于這件事會去怎么思考?這些類似問題去展開思想的換位。這些更有助于真正了解兒童的需求以及兒童的而心理活動,促使教學更加具有科學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
(一)“兒童本位”意識薄弱。就當前的小學生教學狀況而言,很多的教師針對教學的設計方面,只是注重于云紋基礎知識的傳授[2]。教師在對于一篇文章進行分析時,只是注重要教學生什么,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往往會容易忽略學生愿意接受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強弱也是各不相同的,不能輕易將他們混為一談。比如在“落花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文章描繪景象的分析,總結出作者想要闡明的道理。但是,學生是否能真正的理解這其中的道理,教師卻不得而知。這兒會使得教學的初衷沒有達到理想化,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對于許多道理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如果教師只從成人的角度去分析,就會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理解的難度。
(二)表面兒童化嚴重。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其中提到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好的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然而這些僅僅只是理論,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很少能夠從兒童的角度作為出發點,以至于表面兒童化嚴重。如在“她是我的朋友”的教學中,教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兒童之間的友誼,兒童之間的友誼往往是很單純、很簡單的。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時,會讓學生往更復雜的方向的去想問題,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偏差,讓學生的友誼生活中過早的失去童真。
(三)教材教學的局限性。在小學教學中,教材只是作為輔助作用存在的,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催化劑,通過對課本的借助,了解語文這門科目的知識點,積累知識點。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把課本作為一切問題額出發點和源泉,教學的內容僅僅局限于課本中,沒有對于課本的內容進行拓展。如在一篇課文分析完以后,教師只讓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并不會布置一些教材以外,能讓學生自由發揮的作業,這樣的教學方法會嚴重阻礙兒童天性的發揮,不利于兒童的自然發展。
二、小學語文兒童視野教學策略
(一)培養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對于兒童而言也不例外,小學生正處于豆蔻年華的階段,天真活潑,思想單純,對于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特征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語文的樂趣。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游戲、兒童故事之類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草蟲的村落”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動畫向學生展示黑甲蟲的游歷過程,在展示的同時,教師需要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將游歷過程作為一個故事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結合教師的故事,體會到黑甲蟲回到自己“家”時,親人之間的思念之情,以及親人相間的喜悅之情。
(二)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學生通過不斷的積累性知識,拓展自己的事業,所以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增加自身的閱讀量,因而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書籍的閱讀,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增加學生對于外在事物的認識,了解內心以外的世界。比如,學生可以多多閱讀冰心的作品,如《繁星春水》,從中學習一些優美的語句;可以通過閱讀魯迅先生的《閏土》,感受不一樣的童年;閱讀《安徒生童話》,體會其中的善良、純真等。大量的閱讀,不僅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而且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對于每位個學習階段都尤為重要,對于兒童而言也不例外,這是促進兒童進步的重要途徑,對于兒童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恰當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建獨立思考的空間,使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比如,在“桂花雨”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先思考自己與母親曾共同完成什么事情,給自己留下什么樣的印象。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思考:我們城市種植的桂花樹,哪個公園的桂花比較多?聞著桂花的芳香心情是怎樣的?等等。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可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相關事情以及自己喜歡的事物,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理解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
綜上所述,在小學的階段中,兒童的視野存在差異性,這與每個學生的所處的環境有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設身處地的了解兒童的視野,更好的理解課本內容,釋放兒童的天性。增加自身閱讀量,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從而改善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構建兒童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良好開端,有利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師若要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一定要吸取傳統教學方式中的優勢部分,摒棄其中不合時宜的部分;還要開拓創新,結合兒童實際,用兒童的視野開展科學的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王詠.小學語文教學要有兒童視野[J/OL].中國培訓:[2018-11-29].
[2]郭丹丹.小學語文教學要有兒童視野[J].中國校外教育,2015(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