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英
摘要:教育的智慧,不僅在于“教”,還在于“思”。適時停下腳步,做個“思想者”,更利于以后做個“攀登者”,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
關鍵詞:聾啞學校 語文課堂 反思
筆者剛從普通學校轉入特殊學校不久,通過兩相比較,針對聾校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以下幾點粗淺的思考:
一、重視工具性,突出人文性,還語文本來面目
在普通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般做法是削弱、淡化語文基礎知識,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且課堂上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教學較少提及,只有在測試中或是高三復習時才會集中訓練,當然,上公開課時也會出現。而在聾校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卻極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教學,因為聾校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都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甚至詞語、語句顛三倒四,導致他們即使有內在的文學感悟力,也難以表達出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筆者認為,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聽、說、讀、寫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當然,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不是只要工具,不要人文。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的魅力在哪里?筆者認為,教師扎扎實實地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將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才能真正做到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從而努力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二、堅守主導性,強調自主性,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聾校學生的特點是接受知識相對慢一點,教師可以試著放一放手,訓練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合作學習,這對提高學生的能力大有益處。當然,在放手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要堅守教師的主導性,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因此,無論普通學校還是聾校,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起來。面對聾生,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堅守在預設與講授上,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引,重視課堂生成與建構。在實際操作時,在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互助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能淡出課堂,而要適時“出鏡”,指導學生獨立思考。這樣,課堂才能真正出現思維碰撞、火花閃現,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此外,教師還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要預設明確的主題。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參與討論,把控討論的方向。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評價,改變“好”“不錯”這種模糊性評價。對于學生生成的問題,教師要認真思考,及時給予解決。教師的課堂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差異,堅守主導性,強調自主性,助聾校學生快樂學習,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三、抓閱讀教學,融作文教學,回歸語文本真
積累字詞、品味語言、感悟內容、學習寫法等,都是語文的本真,都是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的內容。對于聾校的學生,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融入作文教學,這既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慢慢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作為語文教師,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拋開語文的性質,偏離語文學習的軌道,忘記語文的本真。
陶行知先生曾針對舊教育把培養“人上人”作為目標的現象,指出新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人”。因此,教師要不忘初心,在反思中前行,在積累中收獲,為“真教育”之培養目標而努力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建華,吳守垣.不忘初心,踐行素質教育[J].基礎教育課程,2017,(2).
[2]任廣友.聾校低年級語文課堂組織教學的點滴體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9).
[3]劉愛芳.如何組織聾校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教學[J].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2014,(5).
[4]季佩玉,黃昭鳴.聾校語文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