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紅
摘要:在小學教學中,人們長期以來只注重語文和數學兩門學科,對其他副課拋之一邊。然而,小學科學課程同樣也是一門值得關注的重要學科。針對農村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缺乏教具問題,本文進行了一番探究,以供廣大同仁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 科學課程 自制教具
《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改稿)》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目標是: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關鍵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并應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理解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科學課程不僅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還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
科學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手段是實驗,而實驗中最關鍵的是實驗器材。農村學校缺乏實驗器材,這就需要教師動手收集、制作教具。結合近幾年的科學課程教學實踐,筆者對自制教具得出以下幾點心得:
一、自制教具可遺補實驗器材的不足,補充實驗內容
沒有實驗的科學課程與有實驗課的科學課程相比,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不豐富。要使一節課生動有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教師要求挖掘教學內容,自制教具。由于教材的改革,一些原有的實驗儀器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新增拓展內容,這就更需要教師自制教具,以此來說明實驗結論和原理。
如在教學《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時,為了使學生對水土流失現象形成感性的認識,教師可以在野外挖掘黃土,制作水土流失模擬演示器。有了黃土,學生可以通過眼睛觀察、用手捏等方法來認識黃土的土質;有了水土流失模擬演示器,學生可以通過演示來比較植被茂盛的草皮、沒有植被的黃土、光禿禿的山坡這三種不同自然環境的水土流失情況。通過教具的演示,學生會驚喜地發現,植被茂盛草皮的接水盤中的水最少,幾乎沒有泥土,黃土下的接水盤中的水最多并伴有大量的泥沙。水土流失模擬演示器把水和土的流失情況進行量化,使學生了解到水土流失現象的嚴重性,從而懂得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意義。
二、自制教具比原實驗器材更生動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實驗器材有點落伍。如在教學《固體的熱脹冷縮》時,教師用一個木制裝置把一根銅絲、一個簡單電路與發光發聲器串聯起來,制成一個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器,該演示器與其他裝置組成了一個實驗箱,可以完成許多實驗。教師可以改進實驗箱中的電池盒,放入1至4節電池,這樣不管怎樣動,電池都不會掉落。演示時,教師加熱銅絲,銅絲受熱后膨脹變長,電路接通,就會發光發聲,這就改變了以前觀察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器實驗的單調性,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獲得感性認識,加深記憶。
三、自制教具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育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為發展生產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服務。因此,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必須結合實際,與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經濟建設相結合。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制作教具,這符合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通過制教具的活動,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追科學的良好心理和崇高志向,在他們美好純潔的心靈中播下“科學”這顆種子。
四、自制教具有利于深入開展素質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對自制教具所使用的材料,教師應該選取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者廢棄物。這樣,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環保意識,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總之,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解決小學科學課程缺乏器材的燃眉之急,還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更是教師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進行的一項創新,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今后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自制教具的使用和作用,充分培養師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景德鎮市昌江區鲇魚山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