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鳳
(陜西省咸陽市彬縣范公中學,陜西 咸陽)
物理是被人們公認的難學科目,尤其是高中階段,由于物理原理不斷增多,題干更加復雜,使得很多學生對物理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甚至還包括一些初中物理學得較好的學生。因此,高中物理的“學困生”比例較大。為此,相關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困生”的成因,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轉化為正常的學生,以下展開詳細論述。
在眾多高中物理“學困生”中,一部分學生是升入高中以后物理學習成績才逐漸下降的,而大多數學生的物理基礎本身不夠牢固,甚至從初中就被劃進“學困生”范圍。這些“學困生”不僅在物理基本理論學習中存在很多盲點,而且他們的學習心態也比較悲觀,加之又沒有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因此,高中物理成績十分令人擔憂。
不同于初中物理,高中階段的物理知識顯得比較深奧難懂,不管在物理概念的抽象性,還是物理實驗過程的復雜性,都令很多學生感到越來越茫然。而且,學生剛跨進高中校園,一般還未適應學科知識的巨大變化,在學習物理的時候,依然采用以往的思維模式與方法,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學生逐漸加入了“學困生”隊伍。
教育行業非常提倡教師對學生的主導作用,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同理,物理“學困生”的產生也是如此,不僅與學生的學習基礎及接受能力有關,而且還受到教學環境的影響。作為高中物理教師,一般側重于培養一批資質優良、成績優秀的學生,很少關注“學困生”的成長,或者教師在面對這些學生的時候,采用與其他學生相同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稍有疏忽,成績發生下滑,就難以再次考上來,慢慢淪落為物理“學困生”。
為了更好地改變高中物理學生層次結構,最大化地轉化“學困生”,使之變為中等生,甚至優等生。必須先在思想上給予“學困生”以充分的肯定,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物理的信心。在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適當多留意那些接受能力偏低的“學困生”,例如,在提問環節中,可以設計簡單的問題,點選“學困生”的名單,讓他們得到老師的關注與表揚。同時,在課余時間多與他們進行溝通,鼓勵他們對自己展開縱向的對比,幫助“學困生”設計學習的計劃,對其學習方式予以相應的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讓“學困生”看到自己努力以后取得的進步,為日后的物理學習打好基礎。
傳統的物理教學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物理教師將教材里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默默地聽講、做筆記、做習題等,以此掌握物理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會取得一定的成效,只是學生在學習期間,缺少了主動思考的環節,逐漸會讓學生感覺無趣,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同時,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尤其對那些原本基礎薄弱的“學困生”而言,“灌輸式”教學更加讓他們沒有存在感。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當依據教材內容,靈活轉變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可以引進小組討論、實驗教學等模式,也可以添加一些新的物理教具,例如:通過多媒體技術展開物理課堂的輔助性教學,讓物理教學變得“聲形并茂”,不但有利于激發課堂的教學活力,又在形象化的視頻環境下,讓許多抽象化的物理概念變得更為形象,極大地降低了物理知識的學習難度。
通常情況下,高中“學困生”都難以跟上老師的講課節奏,特別像數學、物理是公認難學的科目,更讓他們摸不清門路,甚至課堂上已經達到根本聽不明白的程度。因此,物理教師應當深入地調查這些“學困生”的實際情況,掌握他們各自的學習現狀與特征,進而設計與其他學生不同的教學方案,根據他們的情況劃分幾個層次,并為“學困生”設定難度偏低的學習目標,而且,在物理課堂上,也要經常對他們的實際聽課狀況予以關注。如果還是跟不上講課思路,也可以為其展開相應的課下輔導。此外,物理教師還需要幫助“學困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逐步縮小物理“學困生”與其他學生的差距。
總之,高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物理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的。為此,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適當加大對“學困生”的關注力度,充分挖掘他們的優點,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步步提升物理學習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