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廣東省普寧市建新中學,廣東 普寧)
課程標準實施后,農村中學的物理教學盡管學校、老師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全市高一學業水平監測中高一物理成績平均分仍然低于城區中學10分以上;再有,高一級文理選科基本偏向于文科,文科的選擇率高達80%以上。造成以上現象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學生不愛學物理,消極地學習物理,物理課堂紀律不好,不完成物理作業,導致物理學習成績不理想,教師對該類學生教學達不到教學效果,進而惡性循環形成物理學困生;二是學生勤奮刻苦,迫切想改變物理學習,但事倍功半,最后心情焦慮,思想困惑,從而成為物理學困生。本文就高一物理學困生進行相應的探討。
2017年3月,對建新中學高一級學生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2份,無效問卷8份。通過問卷調查,篩選出物理學困生82人,對數據統計、處理;并對這些學困生進行課堂跟蹤、觀察;對學困生家長、教師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學困生的看法,通過對比,總結出形成物理學困的主要原因。
1.缺乏學習動機。調查發現物理學困生缺乏學習動機是主要原因。學習動機是在學習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對學習活動可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動機明確則學習積極性高、效果好,動機不明確則沒有學習的動力,效果不佳。缺乏學習動機導致學“困”,且這類學困生比例大。
2.學習意志品質不佳。學生對物理學科缺乏主動性,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退縮,久而久之對物理產生厭煩情緒,不能獲得物理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學習物理失去成就感,日積月累形成物理學困生。
3.缺乏學習興趣。興趣對學習產生重要影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困生對物理學習多數不感興趣,缺乏一種內部驅動力,也因此致“困”。
4.學習習慣不良。多數物理學困生,課前不預習、課上走神、課后不復習,作業也是敷衍了事,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困難,成為物理學困生。
5.不適應學習內容。高中物理教材,從內容、組織形式、知識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內容豐富、知識網絡繁雜,難度大、抽象,注重概念和原理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自己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學生不適應高中學習內容,從而形成學困生,而這類型女生比例大。
6.學習方法不適應。部分高一學生還像初中一樣在學習中存在依賴性大,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不強,只是機械記憶和模仿學習,形成學困生。
7.沉迷手機和計算機網絡成為學困生。近年因玩手機和計算機導致“學困”比例有增長的趨勢。
1.家長思想影響。農村學困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落后,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家長持“讀書無用論”的態度,學生思想受影響成為學困生。
2.家庭教育缺失。家長社會競爭壓力大,忙于工作,無暇教育子女;再有離異、單親、隔代、寄養、留守家庭,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督促,形成學困生。
3.家庭環境影響。家長參與賭博、家庭暴力等影響學生學習,促使學生成為學困生。
4.家庭經濟影響。部分農村學生的家庭經濟相對較差,學生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到手工小作坊進行打工,幫補家用,致使學習時間缺失,成績下滑成為學困生。
1.高一物理學困生的形成與教師教學有著直接的關系,部分教師只喜歡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對成績一般的學生缺少關注及關愛,這樣久了學生就成為物理學困生。
2.教學目標定位不科學,超越學生的認知規律。物理課堂教學目標過高,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水平,使部分認知水平低的學生淪為學困生。
3.校風、班風等對學生產生影響。良好校園風氣和班級風氣對學生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相反,不良風氣也會使學生產生負能量,這也是成為學困生原因之一。
“孟母三遷”告訴我們,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一些不良的社會環境、風氣如讀書無用論、迷信等,影響學生的心智發展;再有金錢的誘惑與干擾,使他們萌生了厭學情緒,使他們覺得學不學習都一樣,于是一步步地墮落為學困生。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高一物理學困生的形成原因種類繁多,過程復雜。只有通過對學困生形成的研究,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注,結合學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下面就高一物理學困生的轉化問題提幾點建議:
1.確定學習目標、分層次教學,培養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生存在差異,要求教師因材施教,對學困生可降低目標要求,當達到目標后再提高目標要求,使學困生學有所得,實現自己的理想。
2.堅持習慣養成教育。認真研究校規、班規,徹底改變學困生的學習、生活習慣,通過全體師生共同努力、齊抓共管的方式,幫助學困生養成好習慣。
3.加強理想教育。從素質教育出發,理解學困生,多發現學困生的優點、閃光點,鼓勵他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4.轉變教師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對于學困生,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跟上課改步伐,轉變教學方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合作、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要傾注更多的愛,時刻把他們放在心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改善他們學習方法等方面實現脫“困”。
5.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們體驗成功,激勵學困生努力學習,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