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姬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安圖二中,吉林)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他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希望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以滿足內在的存在價值。
學困生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群體。這些學生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基礎知識不扎實及學習興趣缺乏;二是心理上自卑,不善于與他人溝通,不愿參與學習過程。學困生與小組中其他同學存在較大的差距。那么,怎樣才能調動這部分學困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使其積極踴躍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實現全員共進的目標?下面將我的幾點教學經驗與大家分享:
1.明確學困生的學習責任。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是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調動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采用了小組合作互助學習的方式。為了能讓每個學困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以小組的形式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了劃分,在劃分時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盡量做到各科成績都能均衡。在參與各科小組討論以及小組合作學習中,都能有個主心骨帶動其他同學積極思考。另外,讓小組內的每個同學都明確責任,例如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發表觀點以及能夠獨立思考并獨立完成作業等。在小組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去設計一些適合學困生回答的問題,能夠激發學困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并對學習信心不足的學生,及時抓住每個微小的“閃光點”,給予其鼓勵與肯定。哪怕是一次微笑、一個手勢,都有可能提高學困生的自信心。
2.學困生應是課堂忠實的傾聽者和發問者。學習小組是學困生課堂學習的主要陣地,為了能讓學困生參與其中,小組組長督促并鼓勵學困生多傾聽、多發言,遇到問題,能夠及時提出,做好上課筆記。課下組長能夠及時反饋組內學困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學生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使優等生引導學困生學習,使學困生得到更多的關懷,更快樂地學習。
從學困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狀態表現來看,往往是被動和消極的,有的是應付任務,有的是機械記錄,或者在小組討論中無話可說,無觀點發表,偶爾有機會發言時也是膽顫心驚、語無倫次,往往在學生和老師的嘆息聲中尷尬地坐下。老師也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進行接下來的教學,學困生就這樣無奈地被忽略。
1.關愛學困生。學困生作為班級的一部分,教師有責任多關心和熱愛這些學困生,了解和理解他們。多進行感情交流,把他們當成朋友,當成自己的孩子,形成亦師亦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他們遇到困難,才會主動向你傾訴和尋求幫助,對于老師的一些建議或批評更容易接受。
2.教學中心下移,讓更多的學困生感受學習的樂趣。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要多研究學情,不是每個學生都在同一起點,設計不同深度的問題,并讓學困生回答、總結能力范圍內的相關知識。并適當設計一些“跳一跳”便能夠解決的問題,來增強學困生的求知欲,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使其有足夠多的熱情投入到日后的學習中去,感受付出努力并獲得成功的喜悅。
3.培養學困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氣的形成對學困生來說尤為重要。在平時的學習中由于學困生知識底子薄,表達能力差,遇到問題往往心里明白而表述不清,因此在交流匯報時,有意識地讓學困生來進行回答,其他的小組成員進行適當的補充,以提高學困生的表達能力,增強學困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勇氣。在交流中,學困生也可能有和其他學生不同的看法和見解,要鼓勵他們,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鼓勵和表揚。另外,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要培養學困生聽取別人的建議、觀點的習慣。在實際教學中,學困生往往不善于傾聽,教師要明確要求他們認真傾聽老師的問題、小組內學習分工及其他成員的發言,遇到聽不懂或聽不明白的問題也要等別人發言完畢后積極思考或向其他成員求助,逐步形成善于傾聽的良好習慣。
4.培養反思的習慣。反思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對于學困生而言這個過程顯得更為重要,例如:我今天發言了嗎?其他同學說得對嗎?我是怎么分析的?我今天傾聽了嗎?老師是怎么解釋的?老師要對學困生的反思給予積極的指導,使他們養成善于反思的好習慣,從反思中分析得失,從得失中再反思,促進學困生不斷提高。
5.評價體系向學困生傾斜。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困生的積極方面給予更多的鼓勵,并從正面加以引導,促使他們能夠更加愉悅地參與學習過程。
總之,學困生既然是我們課堂教學中所不可回避的一個群體,那么老師應該積極面對,去解決學困生帶來的困擾,但只要我們教學方法得當,心中有他們,有足夠的愛心、耐心、信心,為他們的點滴進步而奮斗,相信丑小鴨也會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