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主題情境圖是教科書編者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并繪制的,是極其重要的課程資源?!安烤幈尽币荒昙壣蟽越滩牡闹黝}情
境圖,滲透了中華傳統文化,凸顯著濃郁的兒童情趣,并揭示學習主題。基于這些特點,筆者運用創設情境、開展言語實踐、進行拓展延伸并引導學生體驗感受的策略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主題情境圖;特點;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情境圖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信息和教學媒體,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安烤幈尽闭Z文教材的情境圖,不同于人教版單圖、零散的配圖方式,它是以主題化的形式精心安排并繪制的,既有情境呈現,又凸顯學習主題,我們稱為主題情境圖。教學中,針對主題情境圖的特點,探究其運用策略,對激發學習興趣、發展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審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主題情境圖的特點
(一)滲透傳統文化
翻開“部編本”語文教材,一幅幅富有民族風格的主題情境圖呈現眼前。課本開篇是識字課《天地人》和《金木水火土》,巧妙地用一幅畫家傅抱石的國畫作品鋪底,國畫中留白的技巧襯托出天地之廣袤?!督稀芬跃哂袧庥糁袊L的水墨畫為配圖。除此之外,主題情境圖中還采用了年畫、窗花等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濃濃的中國風,使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凸顯兒童情趣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主題情境圖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通過生動的畫面、豐富的題材,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如《青蛙寫詩》的主題情境圖,把小青蛙的動作和表情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出來,活潑可愛,為學生所喜愛。此外,主題情境圖立足鮮明的兒童立場,其題材來自學生生活,如藝術節、課堂學習、晨間集會等豐富的校園生活,如秋游、植樹、游戲等快樂的課余生活,如看電視、大掃除等熟悉的家庭生活。
(三)揭示學習主題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主題情境圖,畫面和學習內容十分契合,揭示了學習主題。如拼音部分的情境圖,將每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融入意境優美的畫面中。入學教育的主題情境圖,引領孩子走進學校生活,內容分“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 “我愛學語文”三個板塊,三部分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系,揭示學習主題。
二、主題情境圖的運用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部編本”語文教科書中,無論是識字內容還是拼音和課 文,都配了極富童趣的主題情境圖,色彩鮮明、鮮活靈動。
如《a o e》《b p m f》《z c s》《zh ch sh r》《ao ou iu》《青蛙寫詩》《烏鴉喝水》《小蝸?!贰堆┑乩锏男‘嫾摇返缺憩F故事情節的主題情境圖,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興致盎然地投入學習中。
此外,教師還可利用主題情境圖營造游戲的氛圍,將學習內容置于游戲活動之中。如《影子》一課,可利用文本中的主題情境圖,設計“踩影子”的活動,讓學生以游戲者的身份進入課堂,進入文本,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言語實踐,發展語用能力
1.以圖助識字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是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自主識字,正是凸顯了這一教學理念。如第14課《小蝸牛》沒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課不一樣,課文中只有個別難讀的字注音。為了幫助學生閱讀,這篇課文采用了連環畫式的插圖繪制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圖文對照的方式進行猜字讀文,在圖畫的幫助下猜讀不會認的字,如“蝸牛”的“蝸”、“發芽”的“芽”等生字,使識字活動完全自主化。
2.以圖助閱讀
主題情境圖與課文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先出示主題情境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引出課文描寫的對象,再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說說圖意。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很快了解了課文主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低年級的課文中還有很多主題情境圖是多幅圖,展現了故事發展的過程和情節,是厘清故事情節、梳理課文層次的扶手。如教學《小蝸?!芬徽n,根據本課是連環畫插圖的特點,可以先讓學生圖文對照讀課文,打亂課文中四幅圖的順序,讓學生重新排序,在排序中梳理層次,明白課文主要寫的是小樹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
主題情境圖最大的特點就是直觀形象性。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畫面中的信息,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項鏈》一課,作者在篇末把小娃娃的腳印比作大海的項鏈,十分傳神。但這里的“項鏈”容易與文中另一處娃娃的項鏈相混淆,是課文的難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主題情境圖,理解兩種項鏈的不同。學生在畫面中捕捉到了重要信息,有效突破了學習難點。
3. 以圖助表達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候,兒童的語言表達往往較為簡單,缺乏完整性。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主題情境圖中蘊含的豐富元素,幫助孩子建立句子的概念,促進完整表達。如《升國旗》一課,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少先隊員參加升旗儀式的主題情境圖,然后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由畫面中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句子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說話“腳手架”,有助于學生把句子說完整。
(三)拓展延伸,發展思維能力
1. 滲透方法,觀察得“道”
兒童觀察事物只看一個“點”,而忽視事物的“面”和“體”。教師應指導兒童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即兒童先指向整體觀察,對整體有個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認識后,再對局部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對整體獲得確切的、全面的、深刻的認識,增強整體把握的能力。另外,教師要利用主題情境圖引導孩子學會按照一定規律,從各方面對畫面進行觀察。比如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近到遠的順序進行觀察,或者按相反的順序觀察。如拼音部分“i u ü”的主題情境圖,畫面篇幅大,足足占了兩頁,畫面的信息量大,容易造成學生遺漏或忽視。這時,教師要交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引導學生以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觀察,使學生的觀察克服隨意性,從而逐漸養成有序觀察的習慣和能力。
2. 豐富形式,想象入格
想象,是最高級的思維活動之一。教師可以利用主題情境圖,引導學生在課文畫面空白處做文章,對與課文有關但畫面中沒有呈現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這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秋天》一課的主題情境圖,對應課文內容描繪了黃葉飄落、北雁南飛的景象,而“成熟的莊稼”“捧著松果的小松鼠”是對課文內容和秋天畫面的補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想一想:你看到的秋天還是什么樣的?啟發學生由圖展開想象,引起對秋天無限美好的遐想。
3. 引導聯系,學會整合
兒童的思維受其自身發展的限制,接收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散亂的,缺乏整體關照。教材中的主題情境圖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突出了學習主題,整體性強。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主題情境圖的這個特點,幫助學生建立聯系,形成整合意識。如《四季》一課,與課文相對應的四幅圖體現了不同的季節特點,學生關注到的往往是某一幅圖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圖畫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內在聯系中感受季節的更替,從而領悟四季的含義,感受四季的美好。
(四)體驗熏陶,培養審美情趣
主題情境圖作為教材的一種表現形式,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傳統文化、民間風俗、日月星辰、童話故事等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接受情感熏陶。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暢游其中而獲得審美感知、審美欣賞、審美情趣等方面的享受和熏陶。例如識字課《日月水火》的象形圖文,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發展歷史和漢字的演變歷程。《江南》的水墨畫插圖、《天地人》的國畫插圖、《口耳目》的年畫插圖,將中華古典文化的意境和韻味融入文本,教師可借助畫面引導學生進行欣賞感受,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
綜上所述,課文中的主題情境圖不只是單純地配合課文內容,還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是課文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認識主題情境圖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作用,挖掘其隱性資源,放大主題情境圖的文本價值,讓主題情境圖成為語文學習的寶貴資源。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