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盛
【摘要】本文針對幼兒園大班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活動中的教師指導問題,結合個案調查法了解B市幼兒園大班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活動的教師指導現狀,論述改進幼兒園大班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三點指導建議,即提高選擇欣賞作品的能力、呈現欣賞作品的能力、靈活有效運對話法能力。
【關鍵詞】大班幼兒 美術作品 欣賞教學 教師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A-0029-03
幼兒園大班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活動是教師引導5—6歲幼兒欣賞、感受美術作品“線、形、色、構圖”等基本元素的形式美、內容美,豐富幼兒的美感經驗,培養其審美情感、審美評價能力和創作興趣的教育活動。對大班幼兒進行美術作品欣賞教學,其實質就是一種審美活動,是在幼兒的心靈播撒美的種子。幼兒的美術欣賞心理大致分為“準備階段”“實現階段”和“效應階段”三個階段,對美術作品的欣賞經歷是一個“整體—部分—整體”的心理過程。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最有效的教學就發生在最近發展區,明確了教師為幼兒提供指導的必要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喚起幼兒的情感體驗,調動幼兒參與藝術活動的強烈愿望,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可見,幼兒園大班美術欣賞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具有重要意義。
一、幼兒園大班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指導的階段劃分及特征
5—6歲的大班幼兒處于認知能力飛躍式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能用多種感觀方式觀察作品,開始關注作品形象的象征意義,對構圖方式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表現出較強的再創造想象能力。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孔起英根據學前兒童美術欣賞心理各階段發展的特點,結合美國美術批評家費爾德曼的美術批評程序,把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學指導分為描述階段、形式分析階段、解釋階段和評價階段的指導。
在描述階段,教師應重視欣賞作品的選擇,建立欣賞元素,妙用多媒體技術科學地呈現欣賞作品,給幼兒提供充分自主的欣賞時間,創設輕松適宜的對話環境。在形式分析階段,教師的作用尤其重要,要用啟發誘導式的語言引導兒童從主題、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并做扼要陳述,以進一步引導兒童了解作品畫面的形式和內涵,加深兒童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理解力。在解釋階段,教師要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兒童把握不同藝術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意義,通過引導兒童回憶曾經欣賞的視覺意象,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和感受。在評價階段,教師鼓勵和引導兒童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說出自己對作品的喜歡之處及對作品的理解,鼓勵兒童模仿作品的表現手法創作出自己的作品,最后鼓勵兒童展示、介紹作品,與同伴作品相比較,體驗成就感。
二、幼兒園大班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指導現狀
筆者選擇B市一所有30多年辦學歷史、教育理念科學、幼兒美術教育有特色的公辦幼兒園,采用文獻研究法、觀察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其大班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進行個案追蹤,其中4個幼兒班共118人,教師2人,分別是A教師(女,美術專業,教齡16年);B教師(女,學前教育本科,教齡8年)。以下是兩位教師的教學指導現狀。
(1)在描述階段中,兩位教師提前通過集體研究討論,確定了欣賞元素;運用多媒體技術,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關注;給幼兒提供6分鐘的自主欣賞時間。
(2)在形式分析階段,兩位教師運用啟發誘導式的語言提問,引導幼兒從主題、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并對色彩、線條、構圖、技法等藝術要素做扼要陳述,拓寬了情感體驗的欣賞內容,引導幼兒了解作品畫面的形式和內涵。
(3)在解釋階段,兩位教師能把握作品的基本層次,明確作品欣賞的目標。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幼兒邊聽音樂,邊進行想象,引導幼兒把自己的情緒和生活體驗有效地轉移到所欣賞的作品中。教師通過提問與追問,鼓勵幼兒大膽說出欣賞作品的重點創作技法。
(4)在評價階段,兩位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幼兒進行恰到好處的細節欣賞,達到化靜為動的直觀效果,同時引導幼兒對優秀作品說出喜愛之處和對作品含義的理解,鼓勵幼兒模仿作品運用藝術要素進行創作,最后讓幼兒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和比較同伴的作品。
(二)問題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A、B兩位教師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的指導效果良好,但指導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選擇欣賞作品時,兩位教師都選擇了抽象畫,B教師全部選擇西洋畫,A教師還選擇了國畫。A教師所選的作品融入很多藝術要素,而B教師更多選擇強調色彩要素的作品。這說明了兩位教師在選擇欣賞作品時,過多融入個人喜好因素。教師選擇欣賞作品時,應注意牢固樹立體現幼兒認知特點和欣賞要素相結合的理念。二是在呈現欣賞作品的方式上,年輕的B教師傾向于借助現代技術教育手段,教齡較長的A教師更多選擇傳統的圖片呈現方式。大班美術欣賞教學活動的指導教師,應全面提高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的能力。三是在與幼兒交流時,A、B教師的描述式語言和說明式語言所占比例較多,“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封閉性的問題出現頻率較高,這說明了教師對“對話法”的語言運用還不夠靈活有效。
三、幼兒園大班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活動的教師指導改進策略
(一)提高選擇欣賞作品的能力
德國思想家歌德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而成。”教師在美術作品欣賞活動中,應多選擇大師的作品,讓兒童形成欣賞的高起點。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發現,四五歲的兒童對抽象畫的喜愛超過對具象畫的喜愛。早期教育研究專家汪荃認為,幼兒美術欣賞可以從色彩欣賞、線條欣賞、構圖欣賞、技法欣賞、國畫欣賞這五個方面進行。教師在幼兒園大班幼兒美術欣賞作品的選擇上,可以按照“呈現抽象性的作品—呈現具象性的作品—呈現處于抽象和具象之間的作品”的順序和思路進行,要選擇符合幼兒解讀水平的大師作品、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作品、融入幼兒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作品,還應該結合“線、形、色、構圖”這些基本要素進行綜合考慮。抽象作品可選擇《藍色杠桿:第11號》《紅、黃、藍結構圖》《棋盤》《憂愁的國王》《人投鳥一石子》《荷蘭的室內》《小鳥天堂》等作品。
兒童欣賞了抽象畫后,在對美術作品表現的基本要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礎,可以有效地遷移到對寫實作品的欣賞上來。適合兒童欣賞的具象性作品有《拾穗》《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燈鼠圖》等。為了充分檢驗兒童在前兩階段欣賞中所獲得的經驗,在欣賞了抽象和具象的作品后,可考慮為兒童提供處于抽象和具象之間的作品,如《日出·印象》《睡蓮》《大碗島的星期天》《星月夜》《向日葵》等作品。欣賞的藝術要素為“色彩”時,可推薦作品《紅、黃、藍結構圖》;欣賞的藝術要素為“線條”時,可推薦作品《舞蹈》;欣賞的藝術要素為“構圖”時,可推薦作品《鏡前少女》;欣賞的藝術要素為“技法”時,可推薦作品《國王的悲傷》,國畫作品欣賞可推薦《牧牛圖》《群蝦圖》等。
(二)提高呈現欣賞作品的能力
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呈現欣賞作品。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在呈現欣賞作品階段,可以使用多媒體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形式分析階段,把大師的藝術作品經過多媒體實現畫面部分的組合、局部的凸顯,促使幼兒對欣賞作品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有更清晰的層次了解;在解釋階段,教師播放與作品有關的圖像和音樂,引領幼兒多感官體驗作品意境;在評價階段,教師指導幼兒大膽操作多媒體,進行填色或置換圖案體驗創作的樂趣;通過多媒體展示幼兒作品的方式,幫助幼兒初步學習自評和他評。
(三)提高靈活有效運用“對話法”的能力
教師指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分為兩種方式,一是根據欣賞階段進行指導,二是根據欣賞要素進行指導。根據欣賞階段進行指導時,又可以采用幾種方式。在描述階段,先給兒童足夠欣賞的時間,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等。在形式分析階段,教師按照“顏色—線條—構圖”的順序提問:“你為什么喜歡這種顏色呢?”“看到這些線條方向,你有什么感覺?”“這幅畫的花為什么占那么多地方?”這些問題的設置有效引導幼兒深入感知、體驗作品。在解釋階段,教師提問:“這幅畫讓你想到了什么?”“請你給這幅畫取個名字。”師生共同探討作品的內在意義。在評價階段,教師提問:“這幅畫哪些地方最吸引你的注意?為什么?”鼓勵幼兒說出對作品的喜歡之處,在對作品含義有了理解,幼兒進行作品創作后,教師提出:“你喜歡你的作品嗎?為什么?”
在根據藝術要素指導幼兒欣賞美術作品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色彩欣賞時,提問:“看到這些顏色你想到了什么?”在線條欣賞時,提問:“你猜畫家為什么把線條組合成不同的形狀?”在構圖欣賞時,提問:“這幅畫里的樹木是怎么排列的?”在技法欣賞時,提問“畫家用了哪些色彩讓這幅畫更漂亮?”幼兒還喜歡成人模擬幼兒、小動物語言與其交流,教師應適宜地使用擬聲語言,以激發幼兒的欣賞興趣,讓幼兒的欣賞過程充滿童趣。
我國的美術欣賞教育是兒童藝術教育中相對薄弱,甚至被冷落的一個領域。目前,我國的藝術教育主要重在藝術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關注的是活動的結果。為此,不少有識之士呼吁從娃娃開始,加強藝術欣賞的力度和比重。幼兒教師只有不斷提升美術作品欣賞的指導能力,才能讓幼兒在自由、寬松、積極的環境和氣氛中,喚起審美注意、調動審美情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中,對美術作品進行感知、想象和理解,促進審美情感;在教師的鼓勵下樂于進行創作,審美能力都得到全面、逐步地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麟.幼兒美術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劉亞明.孩子的畫筆會說話[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3]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汪荃、袁靜、吳蔚.幼兒園美術欣賞教學案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
[5]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注:本文系廣西“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勝任力的欽州市學前教育教師評價模式研究”(立項編號:2013C259)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