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偉
【摘? ?要】?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運用遷移理論將學生所學的知識、方法得到遷移,提高他們學習新知識、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從塑造良好的認知結構、打破思維定勢的干擾、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等角度闡述初中生化學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 初中化學;遷移能力;策略
教師迫于應試的壓力,為夯實基礎、提高成績,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習題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習技能、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生對化學原理一知半解,面對新的問題常束手無措,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才能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要以遷移理論為指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讓他們的知識、技能、方法得到靈活地遷移,以更好地解決新的問題。
一、塑造認知結構,建構知識聯系
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否完整,決定著學生的學習遷移是否順利。教師要設計新舊知識聯系的啟發性材料,以淺顯的語言,或形象的圖片、有趣的實驗為學習新知鋪路,會以已有的知識結構去同化新知。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前后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知識結構圖,讓原本零碎散亂的知識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的思路變得更清晰,掌握得更牢固。如在學習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時,由于涉及的物質多、反應多,學生難以理解記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并繪制知識結構框架圖,讓學生發散思維,產生獨特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化學反應的條件、生成的產物,讓學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識結構,能促進他們的深入理解。
教師要重視概念教學,讓學生全面地認識物質的性質、變化的規律,從而建立對化學認知特征的認識。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實驗、圖片等材料,對事物產生感性的認識,通過教師的誘導,讓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概括、分析、綜合。如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概念的理解,有些學生只是簡單地認為它們的區別在于能否再溶解某種溶質。教者設計了探究實驗,設計了對照實驗,通過改變溫度、增減溶劑的量實現兩者的相互轉化,學生再次表述概念時,就一定會抓住“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溶劑量”這兩個關鍵詞。
二、打破思維定勢,加強變式訓練
消極的思維定勢能引起負遷移,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類比、分析、歸類,能從相似事物中找出不同之處,糾正原有的錯誤認知,改變固有思維的影響,使自己的認識更深入。如果學生運用舊知無法解決新問題,就會產生認知沖突,會使學生產生去辨析原有觀念,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如在學習“鹽和金屬發生置換反應的條件”時,教師要故意設置疑問:鈉與硫酸銅溶液能反應嗎?如果能反應,其產物是什么?學生會受到固有認知的影響,認為是可以反應的,會生成銅和硫酸鈉。教師有意不進行評價,而是通過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有氣泡和藍色沉淀產生。學生感到很奇怪,教師順勢解釋,鈉是先與硫酸銅溶液的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鈉再與硫酸銅反應,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前金換后金,鹽一般可溶”的“金”不能是活潑金屬。
教師要加強變式訓練,對材料、要求、過程等進行適當的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從而發散他們的思維,以避免他們的思維陷入僵化,從而影響他們的遷移。如學生在計算化學反應中某物質的含量時,易受到“生成物總質量等于反應物總質量”的影響,易產生錯誤。教者設計問題:已知12克碳與32克氧恰好能完全反應,則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現在12克碳和40克氧氣,完全反應后物質總質量是多少克?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三、遵循認知規律,提升概括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引領學生參與概括練習,促進他們遷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書本、觀看視頻、操作實驗等途徑捕捉關鍵信息去主動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分析與概括能力。如通過觀看視頻掌握常見的防銹措施。教師要讓學于生,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分析,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
四、促進學生反思,促進知識內化
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不斷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學習遷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每節課后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看有沒有真正理解所學知識,能否大致將所學內容說出來,能否提出改進的意見。在測驗后要分析錯因,是審題不清,還是思路不清晰;是方法不恰當,還是知識遺忘,及時解決存在問題,通過鞏固訓練,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在實驗探究活動中。教師要以有趣的實驗現象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讓他們在辨析、探究中獲得新的認識。
五、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正向遷移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趣事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實現有意義的建構,促進他們對知識經驗的改造與重組。教師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神奇與美妙,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教師要挖掘教材,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創設有意義的情境,從化學的角度切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識。教師創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促進他們對知識的遷移。如夏天存放碳酸氫銨的倉庫里,會有濃烈的刺激性氣味,問學生袋內的化肥為什么變少了,學生的探究欲被激發,他們積極思考、討論,說碳酸氫銨升華了,有說分解成氣體了。教師讓他們觀察碳酸氫銨實驗,分析其消失成因,利用所學知識展開探究,給出碳酸氫銨的保存方法。教師創設媒體情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直觀,使遷移變得更加容易。
總之,雖然大部分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體系與實驗技能,教師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利用學生的“前知識”,促進他們的知識遷移,培養他們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業紅.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遷移能力的四個環節[J].學周刊,2012.
[2]許乃林.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J].讀與寫,2012.
[3]李愛姣.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J].高等函授學報,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