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雄亮
摘 要:高中物理是高中階段的必修科目之一,也是基礎性學科之一,高中物理的學習效率是否理想對于學生的學業具有重要的影響,甚至還可能直接影響到高中生在高考中的表現。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密不可分的,教學效率的提升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升來說具有明顯的推進作用。采取有效策略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效率,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在此對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效率的方法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高中生從初級中學教育階段向高等教育階段跨越的關鍵時期,說高中階段和高考是學生人生發展的分水嶺也不為過,因此廣大高中教師為了提高高中階段的教學效果,付出了極大的辛勞,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高中物理具有極強的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特點,需要學生的廣泛參與與深入的投入,方可實現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在以往的學科教學中教師往往更重視教的行為與效果,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情緒和感受,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致使高中物理課堂出現氛圍不熱烈、學生學習不積極、學習效果提升不顯著的現象。所以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從自身的理念轉變做起,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為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加充沛的動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為了保證高中物理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教師需要采取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保證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激發,其中創設情境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創設情境的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物理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把學生引入教師預設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足夠的興味,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例如,在“圓周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就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段舞臺上雜技演員表演火流星的視頻,只見演員手拿一根兩端各系有一個火球的火流星進行表演,但見那名演員在臺上顯得那樣的氣定神閑,手中不緊不慢地轉動繩子,但是繩子末端的兩個火球卻飛速旋轉,早已形成了一個火圈。這時候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仔細觀察,看繩子末端的轉動速度和靠近演員手的部位的繩子轉動的速度是否相同。學生經過仔細觀察,紛紛說出了答案:越是靠近中間的部位轉動越慢,越是靠近末端的部位轉動越快。教師又提出一個問題:那么同學們可知道如何表示這種速度關系?就此引出了線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的學習。在這種情境的引導下學生的觀察細致、理解透徹、興趣盎然,自然保證了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聯系生活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高中物理中包含有大量和實際生活具有密切關聯的內容,教師如果能夠準確把握這一規律,用實際生活來引起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大大降低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例如,在“摩擦力”一部分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以及滾動摩擦的概念,教師就結合實際生活開展了教學,首先讓學生調取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生活經驗:首先是一輛汽車靜靜地停在平整的地面上,手剎拉起,人用盡力氣去推,卻沒有推動,這說明了什么:其次是在挪動一張空空的課桌的時候,可以不費很大的力氣,但是假如書桌中裝滿了書本和文具,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了,這說明了什么;最后,比較沉重的物體裝上了輪子,再移動就變得輕松多了,這說明了什么。有了這三個生活中的細節,學生對于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滾動相對于滑動來說可以減小摩擦力的規律自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重視實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高中物理中的很多教學內容是需要教師通過實驗來開展教學的,但是教師如果一味采取演示實驗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沒有獲得廣泛參與實驗的機會,其實踐能力必然受到較大制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進行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就給學生提供了木板、打點計時器、小車、紙帶、電源、刻度尺、橡皮條等多種實驗器材,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實驗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習小組內部,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和啟發,確保學生實驗活動的有效開展,最終學生經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很快得出了力對原來靜止的物體做的功與物體獲得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學生經過試驗獲得的,所以學生的記憶格外深刻,比教師實驗講解的效果強百倍,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確保教學效率的更大提升。
總而言之,提升高中物理學科教學的效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達到的,也不是僅憑一時熱血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透徹探究教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實踐欲望,推動高中物理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實現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朱連奎.如何有效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效率[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4(13):23.
[2]楊凱.談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5):76.
[3]張志勇.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2014(9):79.
高中生從初級中學教育階段向高等教育階段跨越的關鍵時期,說高中階段和高考是學生人生發展的分水嶺也不為過,因此廣大高中教師為了提高高中階段的教學效果,付出了極大的辛勞,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高中物理具有極強的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特點,需要學生的廣泛參與與深入的投入,方可實現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在以往的學科教學中教師往往更重視教的行為與效果,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情緒和感受,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致使高中物理課堂出現氛圍不熱烈、學生學習不積極、學習效果提升不顯著的現象。所以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從自身的理念轉變做起,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為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加充沛的動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為了保證高中物理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教師需要采取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保證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激發,其中創設情境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創設情境的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物理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把學生引入教師預設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足夠的興味,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例如,在“圓周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就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段舞臺上雜技演員表演火流星的視頻,只見演員手拿一根兩端各系有一個火球的火流星進行表演,但見那名演員在臺上顯得那樣的氣定神閑,手中不緊不慢地轉動繩子,但是繩子末端的兩個火球卻飛速旋轉,早已形成了一個火圈。這時候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仔細觀察,看繩子末端的轉動速度和靠近演員手的部位的繩子轉動的速度是否相同。學生經過仔細觀察,紛紛說出了答案:越是靠近中間的部位轉動越慢,越是靠近末端的部位轉動越快。教師又提出一個問題:那么同學們可知道如何表示這種速度關系?就此引出了線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的學習。在這種情境的引導下學生的觀察細致、理解透徹、興趣盎然,自然保證了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聯系生活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高中物理中包含有大量和實際生活具有密切關聯的內容,教師如果能夠準確把握這一規律,用實際生活來引起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大大降低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例如,在“摩擦力”一部分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以及滾動摩擦的概念,教師就結合實際生活開展了教學,首先讓學生調取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生活經驗:首先是一輛汽車靜靜地停在平整的地面上,手剎拉起,人用盡力氣去推,卻沒有推動,這說明了什么:其次是在挪動一張空空的課桌的時候,可以不費很大的力氣,但是假如書桌中裝滿了書本和文具,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了,這說明了什么;最后,比較沉重的物體裝上了輪子,再移動就變得輕松多了,這說明了什么。有了這三個生活中的細節,學生對于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滾動相對于滑動來說可以減小摩擦力的規律自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重視實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高中物理中的很多教學內容是需要教師通過實驗來開展教學的,但是教師如果一味采取演示實驗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沒有獲得廣泛參與實驗的機會,其實踐能力必然受到較大制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進行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就給學生提供了木板、打點計時器、小車、紙帶、電源、刻度尺、橡皮條等多種實驗器材,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實驗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習小組內部,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和啟發,確保學生實驗活動的有效開展,最終學生經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很快得出了力對原來靜止的物體做的功與物體獲得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學生經過試驗獲得的,所以學生的記憶格外深刻,比教師實驗講解的效果強百倍,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確保教學效率的更大提升。
總而言之,提升高中物理學科教學的效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達到的,也不是僅憑一時熱血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透徹探究教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實踐欲望,推動高中物理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實現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朱連奎.如何有效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效率[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4(13):23.
[2]楊凱.談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5):76.
[3]張志勇.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2014(9):7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