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君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課堂教學要向生活靠近,作為一門來源于生活的學科,生物教學也應當向生活化靠攏。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較為頭疼學生不容易記住生物知識的情況,而脫離于生活實踐的教學方式恰好是這種問題的根源。有鑒于此,如何開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研究,就成為生物教師所要研究的課題,本文對生物生活化教學提出了幾種實踐方式,以期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當一名有心人,將生活內容和教材知識進行結合,創設生活化情境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他們融入到教學活動。在上課鈴聲響起后,學生注意力不可能一下子就回到緊張的課堂學習,而帶有生活化的情境問題恰好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奮點,從而體會到生物知識的奧秘,引發共鳴與教師共同探究生物知識。
在講授“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時,筆者通過為學生展示了幾幅城市霧霾的情境,同時播放了前央視記者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指出吸入空氣中的顆粒物和有害物質會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社會熱點,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目光,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問道:“我們通過呼吸,吸入了氧氣,那么氧氣到了哪里?它會發生怎樣的作用?”然后用圖片展示肺泡內氣體交換示意圖。隨后筆者問道:“大家都知道自己會進行有氧呼吸,會不會還存在別的呼吸方式?劇烈運動后你為什么會覺得肌肉酸痛?”學生們回答:“除了有氧呼吸還存在無氧呼吸,無氧呼吸是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筆者說道:“在無氧呼吸的過程中,物質會如何變化,其中的能量會怎樣轉換呢?”通過情境問題導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產生疑惑,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能夠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
二、創建生活化課堂
由于教學大綱內容較為抽象、難以操作,學生很難深度理解生物教材內容。在生活化情境導入基礎上,教師要將教材知識與生活盡量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生物知識的趣味性,將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化為主動行為。在生活化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可以帶著愉悅的心情進行思考,反應也會變得更加敏捷,頭腦思維也會較為清晰,在討論中也能夠自然地形成和培養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通過積極地反思、質疑來提升創新能力。
在講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時,筆者要求學生進行滲透現象的探討,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尋找較為合適的半透膜材料。由于課本中的玻璃紙很難尋找,學生就想到生活中的半透膜材料,找到了雞蛋膜、雞蛋殼內膜、洋蔥內表皮膜、蠶豆種皮等,筆者隨后指導他們逐個開展試驗活動,從而發現雞蛋膜、雞蛋殼內膜、洋蔥內表皮膜都可以視為較為理想的半透膜材料。通過生活化教學,學生能夠在試驗中找到其中的不足,思考并改進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筆者通過生活化教學內容,將教學的主動權交個學生,使他們能夠獨立解決問題,最終回歸自然、回到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三、布置生活化練習
在高考試題中,生活化的情境會與問題相聯系,這加大了考試的難度,需要學生從材料中抽取得到生物問題,然后進行正確解答,因此,教師要加大訓練力度,讓他們能夠適應考試的強度和要求。課后作業能夠鞏固和深化教材內容,學生進行作業的訓練不能單單只是為了做題,需要脫離做題的目的,提升自身的生物素養。在生活化練習中,學生能夠體會到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體悟到生物知識在現實中的意義。
在講授完“酶的研究和應用”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
(1)蛋白質、有機物、RNA 、核酸四種物質中,是酶制劑中的酶化學本質;
(2)溫度、pH值、酶的抑制劑、酶的數量中,不能影響酶活性;
(3)大腸桿菌是生存在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如果食品和飲用水中出現大腸桿菌,就意味著食物可能被糞便污染而帶上致病菌,因而常將大腸桿菌的數量作為食品衛生的檢測指標之一。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①常用稀釋涂布平板法來測定大腸桿菌的數目,該方法先將LB固體培養基冷卻到60℃,在旁倒在培養皿里,凝固后形成平板;該方法中實際統計的是培養基上的數目。此數據比實際值要(高、低),其原因是。實驗完成后需要對培養基進行處理,然后才能倒掉。
②若要分離出純凈的大腸桿菌,還需用挑取上述菌落,用(方法)進行分離。
通過生活化的試題,學生既能夠了解生活常識,也能夠將教材內容應用于生活。
四、開展生活化課后活動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舞臺,社會是學生實踐的場所,在講授完生物課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生活化地課后活動,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實踐課堂所學的內容,幫助他們養成留意生活的好習慣。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一方面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另一方面還能提升實踐的成就感,從而更好的學習生物科學知識。學生也可以研究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看聯系到哪些生物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生物科學思維。
為了緩解學生的一些上課壓力,筆者組織他們對小麥田中動物種群豐富度進行實地調查活動,并制定相應的調查方案。在活動中,學生們對土地中的土壤感到好奇,同時擁有較高的積極性,這能夠有效緩解他們的學習壓力。按照實驗方案,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不同的區域進行實驗,進行取樣操作、采集小動物、進行觀察和分類、最后進行分析統計。各個小組內部的分工明確、學生之間彼此協作。通過調查,學生發現農田中的生物有螞蟻、蚯蚓、田鼠、蜘蛛、菜青蟲等,然后根據多度等級尋找較多、較少物種。其中,他們的實驗方法是記名計數法和目測估計法。通過課外實驗獲得,學生能夠了解小麥田中小動物的種類及豐富度,利用科學的方法來統計小動物的數量,形成科學的生物思維,為以后開展課外活動積累豐富的經驗。
總之,生物教師應當順應新課改的潮流,積極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開拓學生的生活視野,最終提升他們的生物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建飛.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02)
[2]劉斌.淺談高中生物生活化教材的實施策略[J].好家長,2015(02)
(作者單位: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梅峰中學 51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