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真”課堂立足于“文本”,著力于“人本”,追求“真實”與“真情”,聚焦核心素養的培養。著力于學科歸本,培養關鍵能力,講求教師礪本,鍛造必備品格,追求學生溯本,匡正價值觀念。
【關鍵詞】本真課堂;核心素養;價值觀念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82-0035-02
【作者簡介】葉傳標,安徽省馬鞍山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安徽馬鞍山,243000)校長,高級教師。
“本真”二字,“本”可以解釋為原來的、基礎的、根源的,也可以是名詞,解釋為根基等。“真”語義同樣豐富,包括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與“假”“偽”相對,本質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指事物的本源、真相。今天,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課堂教學和流派紛繁的各樣學說中,我們更加渴望正本清源,溯流而上,撥云見日,以見課堂教學的“正本”和“真本”,從而回歸教育的“本真”。本真課堂建設不能僅囿于課堂教學本身,其精神內核是基于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本真課堂建設是生本的體現,是對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尊重。本真課堂建設也鮮明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且由課堂教學而至課程建設,凸顯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的特質。
一、學科“歸本”,培養關鍵能力
學科歸本,即回到學科的本體和本源。學科素養提升應當聚焦學科的關鍵能力,應當回歸學科之“本”。譬如語文學科工具性和實踐性特征體現在“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所以,閱讀與表達、積累與運用是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梅花魂》一文為例,課文主要講了“我”看到梅花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和外祖父的五件事情,表達漂泊海外的外祖父借梅花表達自己的懷鄉之情,贊頌中國人凌寒傲霜、眷念故土的梅花精神。學生入文體會情感、積累情感和認知的同時,揣摩文本的表達特點,學會文本的表達方式是本文語文實踐的關鍵能力。學生在閱讀中熟讀句子,體會句子特點,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句段中的材料來仿寫句子。有的學生寫出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愈是歷經多少磨難,愈是受到欺凌,愈頂天立地,愈不低頭折節”這樣的句子。這樣讀寫結合,做到學有所依、學以致用,依托語文之本,發揮生本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科的“關鍵能力”,從而提高學科實踐效率。
二、教師“礪本”,鍛造必備品格
教師礪本指的是教師研磨文本和研究教育對象。學生學什么以及教師教什么這樣方向性的問題解決之后,接下來要思考和突破的是教師怎么教以及學生怎么學這樣的實踐問題。關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論及其應當包括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給我們深刻的啟示。這四者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應當就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必備品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同樣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第四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中提到“語文課程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這其中的積累、感悟、整體把握、熏陶感染都是審美積累、鑒賞。同樣這一部分,還提出“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必然是思維的訓練與提升。語言特別是漢語言,字形、字音、獨有的音韻,其本身之美和描述的人、事、景、思想之美也是天然的審美對象。由審美、思維而至創新亦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
仍然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梅花魂》一文為例,學生在領會了本文的表達特點,并學會借鑒文本提供的素材用四個“愈”仿寫句子之后,進行進一步延展。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學會閱讀和表達,由部分到整體,由句子到篇章,在句段和篇章的閱讀中體會到漢語言的表達特點,是對漢語言的審美,對語言承載的思想和情感的審美,在仿寫中不斷錘煉學生的思維和語言,進而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學生“溯本”,匡正價值觀念
學生溯本即追尋本源或回想,引導學生探索根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的第三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所以,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是教師“教”的起點,也是“教”的指向和最終目標。
學生自主、自由、充分的學,源自教師對學生生本和語文學習的文本的研究,源自對學生的愛護和鼓勵,倡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進而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這種學習方式的習得,也就是學生價值觀念養成的過程。還是以《梅花魂》一文為例,對文本的解讀結束后,教師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個是讀寫結合的環節,根據其中“本組課文表達的都是思鄉之情,但作者不是空泛地抒情,而是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來表達”的提示,總結《梅花魂》的寫作方法,要求學生想象,多年之后離開家鄉的自己是如何思鄉的呢?讓學生用一種或者幾種抒情的方式進行片段練習,強化了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對家鄉的文化充滿自豪感。第二個是總結性的質疑環節。學生提出本課學習中的疑問,提倡學生提問,相互討論。經過深入學習,孩子對問題都有一定的思考。孩子的問題和回答同樣精彩,這些問題和回答是孩子們的感悟和思考,是孩子們的“價值觀念”,在這其中“文化的傳承和理解”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本真”課堂,立足于“文本”,著力于“人本”,其“本真”既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追求的目標,即源于“本真”,為了“本真”,同時追求教學過程的“本真”之美,實現文本、生本、師本的和諧統一。做到“學科歸本”,正本清源,凸顯學科特質;做到“教師礪本”,注重過程,即時評價;做到“學生溯本”,尊重學生,遵循學習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亦從學科歸本、教師礪本、學生溯本等方面來體現語文學習的本質要求,保障在語言實踐中扎實推進學生以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價值觀念為要素的核心素養在每節課中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