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忠
【關鍵詞】中職教育;幸福人生;教育標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92-0033-02
筆者對中職教育現狀有一個基本看法:當下的中職教育面對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良、自覺性自律性較差等現狀有些過于遷就了。“過于遷就”主要表現在學業沒有標準和畢業沒有門檻這兩個方面。
中職教育對于中職生的“過于遷就”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痛苦不堪的過程。中職生文化基礎水平的下滑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教育結構的調整、高校的擴招直接導致了重點高中的持續升溫、中職生源的減少以及學生文化水平的下滑。在時代因素的影響下,世紀之交,中職學校不得不面對生源減少、生源素質下降、管理難度加大等一系列困難。面對突然到來的這一局面,中職學校的管理人員及教師顯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他們的教學理念以及精神狀態還停留在“大中?!笔苡萌藛挝粴g迎、“小中專”的錄取分數略高于重點高中或與重點高中持平的美好時光里。隨著“一屆不如一屆”的學生入校,中職學校終于警醒過來:不能再做白日夢了,無論生源狀況如何,只有招到學生,學校才能生存下去。于是,招生成了學校的頭等大事(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把學生招進來以后,如何嚴格管理不讓學生出事,也就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在這時,中職學校的教師們普遍反映:現在的學生沒法教了!用盡了所有辦法,學生依然不愿意學習,如之奈何?中職教育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
公平地說,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各級政府不僅投入了巨額資金,還出臺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但這些舉措一旦到了教師和課堂這個層面就難以落地生根。教師們被動地接受新理念、制定新課標、編寫新教材,但一回到課堂上,面對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便感到無所適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人單位明確表示:我們需要的是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員工,哪怕他們技能方面差一些,通過企業短期培訓也是完全可以適應崗位需要的;但反過來,如果綜合素質不好,就是多花幾倍的時間也是無法彌補的。而中職學校的發展實踐表明,“沒有標準”“沒有門檻”的中職教育培養不出“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學生。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中職學校的辦學理念與企業用人觀發生了激烈沖突。
對此筆者想談幾點看法:
第一,應試教育的那一套辦法顯然不適用于中職教育。學業水平測試之所以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很多阻力,其原因也在于此。許多教師認為,學業水平測試是變相的應試教育,對于中職生來說,既影響了專業教育,也不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
第二,無論何種教育,總得有個標準。沒有標準,任何教育都是辦不好的。人都是有惰性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未成年的中職生了。因此,當學業沒有標準、畢業沒有門檻的時候,當我們一再降低要求以為就是適應中職生發展需求的時候,當我們單方面地想讓他們擁有高技能從而成就精彩人生的時候,中職教育難以辦好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于是,當下的中職學校基本上是這樣一種狀態:一是課堂教學中低容量、無難度、教師沒有激情、學生沒有壓力的現象普遍存在。二是課后時間,教師因其他非教學事務而忙得團團轉,學生則無所事事、百無聊賴。因為學生課后沒有作業,即使有作業,不做也沒多大關系。為此,學校管理人員(包括班主任等)神經緊繃,嚴加看管,唯恐出事。三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德育工作提出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文明守紀、規劃人生等一系列要求,經常性地開展一些主題班會、各類競賽、文體活動等,其方向是正確的,目標是符合實際的,方法是多元的,但效果不佳。德育的低效甚至是無效,原因固然是復雜的,但我想,“學業沒有標準及畢業沒有門檻”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教育就是激發、弘揚人的向善的一面,抑制、控制人的向惡的一面。德育工作在學生德行的培養方面大有文章可做。然而出于學生安全、學校不出事等多方面的考慮,幾乎所有的中職學校把管住、管好學生當成了頭等大事。全面、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到了實施層面就變成了全面管理、全過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加強管理自然沒有錯,但管理僅僅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當中職學校把“不出事”作為目的的時候,距離“人的發展”就越來越遠了。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告訴學生一個常識性的道理:沒有人隨隨便便可以成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些話雖然很老套,但確實是真理,有必要重復講。我堅信,所有成功者無不是付出了艱苦努力,鼓勵、激勵學生成功不僅沒有錯,其本身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因此,激勵學生追求卓越、追求成功,應該成為中職德育的重要內容。與德育工作相配套,中職學校的教學工作也應該對學生設置起碼的標準,應該設立起碼的門檻。職業教育不是選拔性的精英教育,因此,“標準”也好,“門檻”也好,不是為了淘汰學生,而是為了激勵學生。換言之,三年的中職生涯,學生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不付出努力就達不到“標準”,就過不去“門檻”。我們不希望有學生被“標準”和“門檻”所淘汰,但如果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也只能說明:不是中職教育淘汰了學生,而是學生放棄了接受中職教育。與此同時,我們要對學生講清楚:一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的范式、途徑、標志也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二是成功不是來源于同他人的比較,而是在不斷挑戰自己、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中實現的。三是成功與職業、財富、名聲沒有必然的聯系。梭羅跑到瓦爾登湖畔搭建小屋,過起隱逸生活,同時思考社會的民主政治問題,倡導廢奴,抨擊政府強權,寫出了《瓦爾登湖》。論職位、財富、名聲,他一樣都不占,但誰也不能否認他是個成功者,因為他的見解不僅影響了托爾斯泰、圣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也同時影響了幾代人??鬃蛹葲]有錢,也沒做過大官,更沒有拿到過“茅盾文學獎”、獲得過“人民教育家”稱號,但不影響他被尊為“圣人”。如果說這些都是大人物,離中職生太遠的話,那么在眾多“小人物”中也出現過很多成功者,時傳祥、張秉貴、李素麗等都是普通勞動者,但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卻都成就了精彩的人生。無論是誰,無論多么普通的崗位,只要盡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只要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只要享受著工作過程,就都是成功者。我堅信,這不是大道理,這是真道理、硬道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