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思



摘 要:蒼南地區鄉土資源豐富,應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獨特的鄉土資源,創設出適宜本地區幼兒發展,并與教育相適應的特色區域活動。此次研究收集和整理蒼南地區可利用的鄉土資源,將鄉土資源與區域創設有效整合,積極創設具有鄉土特色的區域活動,提出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區域活動的實踐建議。
關鍵詞:鄉土資源;區域活動;蒼南地區
一、相關概念界定
1.鄉土資源
鄉土資源是指具有教育意義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的總和,包括自然材料(如海鮮、蔬菜、沙石、毛竹)、生活材料、地形地貌、古跡建筑、民間藝術(如點色剪紙、糖畫、夾纈)、民間風俗(舞獅、八仙戲、賽龍舟)等。
2.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則是指教師利用游戲特征創設情境,讓幼兒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自主選擇、操作、學習,從而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積累、修正和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在獲得游戲般體驗的同時,獲得身體、情感、認知及社會性等各方面發展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
二、蒼南地區鄉土資源解讀及教育價值闡釋
蒼南地區山海環繞,是農林牧漁的綜合產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素有“浙江美麗南大門”之稱。蒼南歷史悠久,現保存著金鄉衛城、蒲壯所城等諸多名勝古跡以及夾纈印染、點色剪紙、碗窯陶藝等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蒼南礬山地區人們挖礦煉礬,沿海地區漁夫出海捕魚,城鎮居民個體商戶遍地,無不體現“世界溫州人”的吃苦耐勞精神,秉承勤勞的文化美德,是幼兒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蒼南鄉土資源的體育功能主要體現在與“海洋文化”水資源的親密接觸,畬族游戲“竹竿舞”是幼兒感受統籌訓練的良好途徑。蒼南的美無處不在,“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建筑美,“海天一線”的沙灘海景美,教師可結合班級區域,利用鄉土資源“沙”“布”“柚子”等創意制作美,從而體現鄉土資源的美育功能。
三、蒼南地區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區域活動的實踐探索
1.蒼南地區幼兒園鄉土資源融入區域活動現狀
部分教師在鄉土資源的篩選過程中,由于受到他們的相關知識和專業能力的限制,對鄉土資源了解不夠深入,導致鄉土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低。部分教師將鄉土資源的利用停留在區域環境創設表面,鄉土材料投放少,失去了鄉土資源在區域活動中的價值。幼兒在鄉土材料投放初期興趣高,能和同伴進行自主有效的游戲,但因為有的教師長時間沒更新鄉土材料,活動內容滯留在初期淺顯的層面,導致幼兒失去活動興致。開發過程中教師缺少對家庭資源的利用,鄉土材料往往收集困難。家園配合程度低,個別家長收集材料總處于零收集狀態,把全班材料交給同組其他家長,增加了其他家長收集負擔。
2.蒼南地區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區域活動的內容選擇
經過收集和整理,結合幼兒園的區域劃分及鄉土資源的特點,筆者將蒼南地區鄉土資源規劃為以下幾個方面(見表1)。
美術活動的開發離不開美術資源的選取。由于幼兒教師面對的年齡段較為特殊,受教育群體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美術資源的選取原則上,不僅要突顯地域特色,還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階段和操作能力,順應幼兒審美的原則。以“蒼南地區鄉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美術區的應用”為例,劃分為文化資源和物質資源兩個方面(見表2、表3)。
四、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區域活動的實踐建議
1.篩選整合鄉土資源,搭建特色化鄉土區域
鄉土資源作為一種潛在的資源,需要重視鄉土資源的獨特價值,適當篩選鄉土資源的材料投放至區域中,選擇適當的自主游戲予以實施。在選擇鄉土資源內容時,充分尊重幼兒年齡及個體身心發展的差異,選擇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鄉土資源.同時,鄉土資源的選擇應注重生活性原則,關注幼兒已有生活經驗;還應考慮時令性和安全性原則,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更換安全的鄉土材料的投放和利用。
2.營造鄉土文化情境,構建多邊對話共同體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有效的環境創設能幫助幼兒主動習得知識經驗,達到相應的情感目標。如幼兒表演“參龍舞獅”,教師為幼兒營造熱鬧的春節情境,通過環境的渲染,讓幼兒置身于此情此景中,達到最佳的表演目的,萌生熱愛鄉土文化的情感。
3.定期更新,注重鄉土資源的多樣性及個性化開發
區域材料的投放是區域活動實施和開展的核心,材料既是教育意圖的載體,又是幼兒與知識之前的橋梁,更是誘發幼兒興趣,促進其個性發展的媒介。如果保持一成不變的鄉土材料投放,幼兒將逐漸喪失游戲興趣,材料投放等于形同虛設。因此,鄉土材料的定期更新,才能不斷引起幼兒活動興趣,達到活動目的。
豐富多樣的材料投放能激發幼兒思維活動,給幼兒帶來更多的想象和創造。如在美術區“夾纈印染”活動中,提供多樣的材料“扭扭棒”“大小夾子”“皮筋”等材料,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材料扎裹,比較印染效果。同時在鄉土材料的利用上遵循“一物多用”原則,進行個性化開發。如在挖掘“中墩毛竹”鄉土資源中,對毛竹一物多用,將不同長度的毛竹制成“音階樂器”,投放到表演區;將竹筒投放至美工區,幼兒想象創作“動物筆筒”“有趣的花瓶”“我是誰?(根據竹筒想象成不同的動物,添加身體部位)”等,引導幼兒自由創想。
4.形成開發利用鄉土資源的內外支持系統
(1)園本培訓,提高教師鄉土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鄉土資源融于區域的開發和利用要求教師深入了解蒼南地區當地物產資源及文化特色,挖掘鄉土資源背后的教育價值。教師應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師培訓學習相關鄉土資源開發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儲備蒼南地區鄉土資源的相關知識。成立研究項目組,形成了以“資源項目”為載體,以團隊研修為抓手,以試點班為單位,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專題寫作、備課研究、課例觀摩、主題研究等形式深化區域活動與鄉土資源相結合,實現研究項目的有效開發。
(2)以學定教,提升幼兒鄉土文化接受能力。幼兒園開發利用鄉土資源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在區域活動之前就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有關地方文化的相關經驗。教師應善于觀察,學會用“心”思考,了解幼兒發展的各種因素,調整和改區域活動的內容、方式與手段。勤于記錄,走向“以學定教”,教師時刻傾聽幼兒的聲音,關注幼兒的學習,并以此為依據及時對活動作相應調整,選擇最適合幼兒的活動和內容和方式。它不僅限于客觀觀察的呈現,而且超越了客觀觀察,包括教師的評價和反思。
(3)爭取幼兒園外部支持。第一,爭取社區支持。幼兒園開發利用鄉土資源需要與社區和家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發揮最大的效力。例如,利用社區資源,開展主題式的區域活動,組織幼兒參觀了幼兒園附近的天客隆超市后,在超市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下,了解超市的格局,貨物分類擺放及如何制定商品價格標簽。第二,爭取家長支持。家長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家長的教育素養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園對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鄉土材料的收集離不開家長的幫助,因此,提高家長對鄉土資源的重視程度,有利于家長更加配合班級工作。本次研究中,教師將班級家長分為六個小組,輪流收集班級區域所需要的材料。
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區域活動,創設濃濃家鄉情的區域環境,投放具有鄉土特色的材料,設計具有地區特色的游戲,通過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具有典型性的民間藝術作品,引導兒童理解民間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外在形式美,從而奠定兒童鑒賞能力的基礎。鄉土資源進入區域活動,充分發揮了文化內涵,蘊含強大的精神力量,蘊含著真善美一體化的核心精神,這種精神充滿正能量,能夠增強兒童對于生活的熱愛,從而促進其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宋林飛.鄉土課程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劉杰.許昌市高中歷史鄉土課程資源利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王穎莉.農村幼兒園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及對策的個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