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 要: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且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激探創”的教學模式是以激發興趣、激活思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聯系實際、創新應用為核心的探究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好“激探創”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教學;“激探創”模式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根據學科特點,每個學科也制定出適宜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其中,生物學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部分。在教學中滲透落實生物學的核心素養,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激探創”的教學模式是長沙市教科院副院長孔春生老師多年探究實踐的成果,該模式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深入推進生物系課程,實現創新思想、創新課程、創新課堂、創新實驗和變革現行教學。“激探創”教學模式具有四個特點:突出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研究創新能力;突出新課程理念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理論聯系實際,課內課外有機結合;操作性強,便于課堂落實。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激探創”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落實生物學的核心素養。
魚是一類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由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過渡的動物類群,且在生物圈中分布非常廣泛,幾乎遍布在所有有水的環境中,魚與人類的生活關系也非常密切,不僅能成為人類的食物,還可以觀賞、監測水環境,甚至滲透在人類的文化中。現筆者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魚》這一課的教學過程,與“激探創”的模式有機結合,并滲透生物學的核心素養,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激——新聞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上課前一周的新聞視頻導入新課:2017年9月9日俄羅斯漁民在千島群島捕獲一條罕見的超大月亮魚,因為打撈上岸時已經死亡變質,無法銷售拍賣,只好拿去喂了熊。據悉,那條月亮魚重達1100公斤,漁民將其捕獲之后,足足用了三天時間,才將其拖上岸。接著,教師可以再向學生展示一些其他不太常見的魚類的圖片,學生會感到非常好奇,并迅速產生對本節知識的學習熱情。此時提問:魚類的身體結構相對于我們之前學過的動物類群來說有什么特殊結構出現?平時吃魚如果不小心,可能會被魚刺卡喉,說明魚有什么結構?再向學生展示其他的脊椎動物,如青蛙、蛇、家鴿和兔子的骨骼結構模式圖,并提問:脊柱對于這些動物有什么作用?
在這一環節通過不斷向學生提出一些難度不大,但是卻有意思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產生生命觀念中的結構與功能觀以及進化與適應觀,還能讓學生對魚和其他動物的結構進行比較,在其中滲透理性思維,訓練學生通過比較與類比得出結論的能力。
二、探——動手動腦,合作探究
對于本課的重難點“魚的主要特征”,采用設計探究活動的模式。
教師先向學生提問,以此激發學生進行探究的熱情,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活動一:觀察魚的外形和運動。活動前提問:①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②用手摸摸魚的體表,有什么感覺?③觀察魚的運動,是由哪些身體結構參與完成的,這些結構分別起什么作用?
活動二:觀察魚鰓的結構。實物觀察結合視頻觀察,并利用毛筆等材料進行模擬實驗。活動前提問:①鰓的主要部分鰓絲為什么是鮮紅色的?②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魚離開水后很快死亡的原因是什么?③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是至關重要的?
活動三:提問——魚在水中是如何進行呼吸的?水從哪里進入,又從哪里流出?然后引導學生用紅墨水和滴管探究魚的呼吸過程。
活動四:提問——進入鰓和流出鰓的水中,溶解的氣體成分會有什么變化?如何用實驗證明?提示學生參考教材第24頁練習第4小題提供的素材進行小組討論,設計探究方案,證明呼吸過程中氣體的變化。
在四個探究活動中,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不僅動眼觀察、動手觸摸,還要動腦思考,進行自主學習,也要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和討論。
在進行“探”活動的過程中,生物學核心素養可以從多方面滲透其中,如通過在活動一觀察魚的外形和運動,能夠讓學生理解魚的外形是與其在水中生活以及游泳的運動方式相適應的,也是其為適應環境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特性。活動二中通過觀察鰓絲多而細的特點,聯想到其中有較多的毛細血管,便于進行高效的氣體交換,以此培養了學生分析與綜合的理性思維能力,并產生生命觀念中的結構與功能的觀念。通過毛筆的模擬實驗,訓練了學生類比與模型的理性思維能力。活動三和活動四中,科學探究的核心素養能夠得到非常好的體現,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觀察能力、獲取證據或數據的能力、表達和交流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地鍛煉。同時,生命觀念和理性思維等各個方面也都能滲透在其中。
三、創——聯系實際、創新應用
首先,提問學生探究活動后實驗所用的小魚該如何處置?引導學生形成生態意識,保護環境,并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關愛生命健康的社會責任和培養學生生態系統的穩態與平衡觀。
其次,請學生說出一些自己所知道的魚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再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更詳細地介紹魚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以及魚類生存的現狀與水資源受到污染關系密切。通過這一環節,可以深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能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最后,讓學生判斷章魚、魷魚、墨魚、鮑魚、娃娃魚、甲魚、鱷魚、鯨、海豚等名稱中含有魚或常被人們認為是魚的生物究竟是不是魚,說出理由或者其所屬的動物類型。再請學生發散思維,說出一些名稱中有“魚”,實際卻不是魚類的動物,或是一些名稱中沒有魚,實際卻是魚類的生物。然后,展示海馬和海龍的圖片,讓學生分析屬不屬于魚類,并說明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將會再一次提升,發散思維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強化,懂得將所學知識聯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師必須長期關注并在教學過程中持續滲透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找準著力點,滲透核心素養。 “激探創”的教學模式,正是能夠將核心素養高效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的模式。筆者只是對該模式進行了淺層次的嘗試,已經收獲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再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應用,將核心素養融入常規教學,讓學生從課堂中不僅收獲知識,還能提升能力。
參考文獻:
[1] 蔡文藝,周坤亮.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蘇格蘭的經驗和啟示[J].遼寧教育,2014(7):87-90.
[2] 張偉.例談“展示—釋疑—探究”教學模式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學,2012(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