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樂
摘 要:2016年秋季起,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使用部編新教材,教材的變化有先識字后學習漢語拼音,實現幼小銜接的“軟 著陸”;識字更尊重學習規律,更注重詞句運用,“顯性”知識與“隱性”方法相得益彰;寫字指導增加了筆畫名稱和筆順規則,真正落到實處;利用整合的情境圖學習漢語拼音,多方位的教育價值相融合;改變音節的呈現方式,凸顯漢語拼音的基本定位;增加了傳統文化內容,更加重視課外閱讀。了解編者意圖,可以從容應對,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
關鍵詞:部編教材;變化;應對策略
今年秋季開學,我驚喜地發現教材發生了以下可喜的變化:
1.入學教育以后先識字后學習漢語拼音,實現幼小銜接的“軟著陸”
學生剛入學,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就要開始學習枯燥、難學的漢語拼音,其容量大、任務重,往往一開學就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消磨殆盡,教師還要在緊張、繁忙的教學活動中抽出時間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往往力不從心。
而部編一年級教材的第一個單元是識字(學生熟悉漢字的程度要比拼音高),且要求識記的生字不少是學生之前接觸過或已經認識的。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開啟他們的語文學習生涯。例如,第一課《天地人》要求認識的六個生字學生幾乎都已經認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學生講講《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中國神話故事中“天”“地”“人”的來歷;讓表現力較強的學生帶大家讀讀生字、組組詞,并夸獎一下詞語積累豐富、思維活躍的學生,一節課便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第一單元的學習負擔比較輕,教師還可以一邊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的知識,一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接下來的漢語拼音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識字更尊重學習規律,更注重詞句運用,“顯性”知識與“隱性”方法相得益彰
翻開教材的《識字表》,我們會發現,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由原來的400字降到了300字。低段的每一冊要求認識的字都減少了100字,整個低段要求認識的字由原來的2000字降到了1600字,這減少的400字挪到了三四年級來識記。一二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將2000字中相對用得少的字挪到三四年級來識記,顯然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
另外,部編教材的每個園地都設有一個“字詞句運用”欄目設置了如形近字的辨析、同韻字的練習、擴詞練習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小學階段的難點,這個欄目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運用這些字詞句,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些“顯性”知識背后隱藏著字詞句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隱性”的方法,在識字教學時從這些方面去訓練學生字詞句的運用能力,而不是僅僅將這當成是一個練習。
3.寫字指導增加了筆畫名稱和筆順規則,真正落到實處
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寫字指導新增了認識田字格,在新筆畫首次出現時,在田字格的左上角會標注新筆畫的名稱,提示教師教學生認識;每個要求會寫的字的筆順提示由原來的田字格中改到了田字格的上方,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漢字的筆順,更有利于讓學生一氣呵成寫好一個完整的字。最為難得的是,教材會三次出現筆順規則的書寫提示,提示學生了解從上到下、先橫后豎、從左到右、先撇后捺、先外后內、先中間后兩邊的筆順規則,幫助學生更好地寫好漢字。
部編教材的編排解決了寫字指導教什么的問題,建議根據教材提示引導觀察,然后范寫、練寫,利用展示臺和學生一起評改其部分作業,讓學生掌握教材提示的寫字技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將寫字指導更好地落到實處。
4.利用整合的情境圖學習漢語拼音,多方位的教育價值相融合
部編教材將原來學習漢語拼音的單個圖畫全部換成了整合的情境圖,原有的情境圖也進行了改良,力圖讓每一幅情境圖涵蓋那一課所有字母的讀音和字形。
例如,《g k h》一課中,情境圖展示了一個小女孩坐在河(h)邊的椅子上喝(h)水,天空中飛來一只鴿子(g),河(h)里還有小蝌(k)蚪在游。天上飛的鴿子口里銜著的是“g”的形,河里的小蝌蚪擺出來的就是“k”的樣子,小女孩坐的椅子就是“h”的形。這樣的編排傳遞的第一個信息就是模仿正確的發音來認讀字母,教師不需要逐一教學字母的發音方法,除非學生發音不準,或是特別需要辨別的字母才提示發音方法來幫助學生讀準字母。這樣不僅可以利用學生的口語基礎來學習漢語拼音,還可以通過漢語拼音的學習發展學生的口語,將拼音學習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每一幅情境圖都力圖更多地體現和本課拼音學習有關的音節,當學生在情境圖中尋找到更多和本課拼音有關的音節時,那種快樂是不言而喻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此以外,情境圖的選擇比以往的插圖更接地氣,都是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且都滲透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教師可以在運用其學習漢語拼音的前提下,挖掘一下其他方面的價值,如在《g k h》一課中倡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當然,情境圖最主要的價值是利用圖中的音、形學習漢語拼音,千萬不可喧賓奪主,過分挖掘。
5.改變音節的呈現方式,凸顯漢語拼音的基本定位
部編教材改變了以往音節不帶調、用射線呈現的方式,精心挑選高頻率兒童常用音節以帶調音節的形式出現,凸顯了“漢語拼音是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工具”這一基本定位。
在相應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領會編者“重結果、輕過程”的編寫意圖,在課堂上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拼讀音節,并在反復的拼讀中憑借視覺記憶,達到看見就認識的境界,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閱讀,提高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效率。
我在教學《b p m f》一課時,發現學生剛開始拼讀帶調的音節時確實有困難。因為聲母才剛剛學習,帶調的單韻母還不太熟練,又是第一次拼讀音節,所以總是顧此失彼。但是,通過反復的練習,聲母很快就能區分,帶調的單韻母也慢慢熟悉,拼讀也越來越熟練。
6.增加了傳統文化內容,更加重視課外閱讀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需要我們去傳承。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一共編排了6首古詩和2篇俗語,其中4首古詩和2篇俗語是以“日積月累”的形式出現的,傳統文化內容大大超過了原有教材,體現了編者想要增加傳統文化內容的意圖,也彰顯了傳統文化要靠“日積月累”的思想。我們一線教師不妨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開發更多的傳統文化課程,豐富學生的積累,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
另外,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還增設了一個“我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這個欄目選擇了5篇學生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和3首朗朗上口的童謠。我想,增加這個欄目的目的是要推廣兒童閱讀,促進親子閱讀。這八篇內容僅僅只是一個引子,引導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來做兒童閱讀的引路人,做全民閱讀的點燈人。
讀完整本教材,不覺欣喜萬分。新教材以“知識、內容”為顯性線索,以“方法、技能”為隱性線索系統地解決了很多年以來語文教師不知道什么時候該用教材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一線教師只要用心研究,便能從容應對。
參考文獻:
[1]溫小軍.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的“部編本”語文教材[J].課程教學研究,2017(5).
[2]劉雪蓮.“部編本”與“人教版”課文設置的比較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