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朗羽 韓培培 朱玲萱



摘 要:根據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指標體系,利用灰色綜合評價法度量農村產業融合水平,并選擇遼寧省大洼縣為對象進行算例分析。結果發現,運用AHP-灰色綜合評價法可以有效地評價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灰色綜合評價;一二三產業;產業融合;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065-05
引言
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全國出政策的范圍內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隨后得到業界、學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新趨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推進產業融合的進程中,需要科學地判斷當地農村產業融合的現狀,明確未來的工作重點。因此,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的評價是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指標體系,利用灰色綜合評價法確定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水平,為決策者提供科學的判斷方法。
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評價研究進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指以農業為依托產業,通過技術革新、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等手段將工業、服務業結合起來,提高農業競爭力,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及鄉村繁榮[1]。有關農村地區或農業與其他產融合的評價研究成果較多。一類為理論研究,主要闡釋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分析框架、融合模型及發展經驗。蘇毅清等[2]提出了觀察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現狀的分析框架;戴春明確了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特征,提出產業融合的模式及路徑[3];李明賢等[4]、周丹丹[5]分別提供了來自湖南省及四川省的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經驗;姚展鵬等用模塊化思想,構建農業與旅游業產業融合模型[6]。
另一類為實證研究,提出農村產業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某些地區為例進行實證研究。馮偉采用綜合評價的思路,構建農村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7];李蕓用層次分析法構建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評估產業融合進程及成效,并以北京市農業產業融合現狀為實證對象[8];蔣一卉構建北京市產業融合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9];譚明交將農村產業融合質量與程度分級,發現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且各地區融合水平有明顯差異[10]。
上述研究中,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農村產業融合作為實現“美麗鄉村”、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本文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灰色綜合評價法對融合水平度量,并以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為算例進行分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科學、便捷的度量工具,促進產業融合進程。
二、評價模型確定
(一)評價指標確定
依據現有研究成果,結合農村產業融合實際特點,依據代表性、實用性、簡明性等原則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一二產業融合、一三產業融合、經濟效應、社會效應4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見表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以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滲透、重組方式,以對經濟、社會產生正向效應。因此,一級指標確定為一二產業融合、一三產業融合、經濟效應及社會效應。第一,在農業同第二產業,即與工業的融合過程中,工業企業數量及其主營業務收入是需要考慮的指標。另外,工業化的特征之一是標準化生產代替手工、作坊式生產。因此,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主營業務收入、加工標準化程度用來衡量一二產業融合程度。第二,一三產業融合指農業與工業之外的其他產業融合,包括餐飲、服務、物流、旅游、信息、金融等產業,研究選擇觀光、休閑農業主營業務收入、服務人次、涉農類金融年貸款增加額及農村居民智能手機普及率4個指標衡量。第三,經濟效應主要指農村產業融合在經濟領域產生的影響,研究主要采用農民收入年增加額、帶動農民參與人數、新創企業數、電子商務交易額4個指標衡量。第四,社會效應主要指農村產業融合指農村產業融合帶來的社會正向影響,研究選擇下鄉返鄉年增加人數、農業文化宣傳影響人次、綠色和有機農業種植面積3個指標衡量。
四、展望
研究構建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適用于各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度量。AHP-灰色綜合評價方法可以克服農村產業融合評價的數據獲取問題,提高農村產業融合程度度量的精確性,有助于各地區科學決策。該指標體系及度量方法的適用性還需進一步的實踐及驗證,并在實踐過程中對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加以修正。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4):3-28.
[2]? 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8):17-28.
[3]? 戴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融合模式與實現路徑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6):40-43.
[4]? 李明賢,唐文婷.地域特點、資源整合與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來自湖南省漣源市的經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6):963-970.
[5]? 周丹丹.新常態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與實踐——以四川蒲江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8,(1):195-197.
[6]? 姚展鵬,劉豪,王俊尤,曹陽,王宏濤.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模型及實證研究——以山西太谷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為例[J].山西農經,2017,(13):133-136.
[7]? 馮偉,石汝娟,夏虹,耿晴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21):697-701.
[8]? 李蕓,陳俊紅,陳慈.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對北京市的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4):55-63.
[9]? 蔣一卉.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以北京市為例[J].經濟界,2017,(2):83-90.
[10]? 譚明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