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渺詞(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2016級 陜西 西安 710000)
小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的良莠,影響著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潛力,左右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或掣肘。而他們身體健康發展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來實現的。體育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體育課又是學校體育中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上好體育課是每名體育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小學體育課程的學時數是相對固定的,雖然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對于學校體育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新的目標,但是對于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孩子家長們的態度顯然有所偏頗。那么,在現有條件和環境下,“有效教學”理念的植入與深究,可以解決許多現有的矛盾與問題。
(1)“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源于 20 世紀上半葉歐美教學科學化運動,然而作為一個現代化教學理念和實踐活動,其經歷的歷史并不是很長。直至20世紀下半葉,作為教學科學化產物的有效教學才演變成為一種明確的教育理念和自覺的教學實踐活動,從而才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
(2)何謂有效教學呢?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多種的界定,其中,以宋秋前所闡述的最為容易理解:有效教學就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等方面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或者簡而言之,以盡可能少點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的心理、智力方面尚處在發展中,鮮明的性格特點就是活潑好動。興趣廣泛是小學生的顯著特征,對于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都會表現出一種及其興奮的狀態,趨從性、集體性、趣味性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在與教師參與下活動,他們會更加感興奮。當然,他們的注意力易于分散,興趣容易轉移,也是其顯著心理特征之一。在面對時長與單調枯燥的活動時極易產生厭煩情緒,會出現無法配合教學活動以及學習狀態消極的狀況。簡言之,看似小學體育教學活動較為容易組織、易于開展,然則往往表現為場面歡快,實際教學目標的達成卻差強人意。這就是在此想表達的小學體育教學隱性的一個特殊教學特征。即,課堂教學表面形式的容易控制與教學目標實現的不易或隨意性。
小學階段,學生之間在體質、心智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教學過程常常出現不同的興趣需求,個體的區別對待與統一教學的矛盾就擺在了那里,如何解決這個矛盾,避免出現教師教的很費力,教學卻沒有達到理性的效果?其實,小學教學活動常常都會出現這種狀況。一是由于個體差異性,使得教學出現學生學習程度快慢不一,造成教學效果不佳且課堂易于發生紛亂嘈雜的情況。二是作為學校教育的學科之一,必需按照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的要求,統一進行教學安排與活動。在統一的框架標準下進行教學實踐與考核評估,以便指導、規范與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正是要從考慮這對矛盾的基礎出發,把握住這個特點,認真設計與布置教學過程,采用分組、分級、分層的教學手段,因勢利導的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可以有效提升不同差異學生的學習效果,既可以照顧到差異性又可以使教學過程在統一的框架下系統的進行實施。
小學體育教學課程,不僅僅是鍛煉身體掌握技能的傳授與學習的過程,更有一項極為重要的人格培養任務,就是履行實踐體育課教學的教育性目標。其教育性體現在小學生必需適應個人自我完善的需求,以及促進個體身心發展,培養思想道德品質方面。故此,小學體育課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以及感性認知的善于模仿特性,并在合理照顧他們一定自尊心理的情況下,及時適時地向小學生們展示規范行為的榜樣和完善品質的表率,創造條件增加成功體驗、形成調節與控制情緒的能力,引導他們自我意識,其中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的形成與發展。
無論什么教學活動,其行為的有效性首先會通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互動體現出來。由此,必需從師生雙邊關系入手,討論與考慮有效教學的思路。
這點非常的關鍵也較費時費力,但確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其中包括幾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學生的起始狀態的調查分析,他們的體質狀況;運動的經歷與體能情況;學習(鍛煉)態度與興趣愛好,特別是對體育方面的愛好等。只有獲取初始信息、處理初始信息與決策,才能制定多年控制計劃、階段分層組織實施計劃,之后收集和歸納教學信息、判斷與反饋。把握了上述情況,才能在以后的教學中,任務適合、內容合理、有的放矢,并能合理做到區別對待。
在執行上述操作之后,就要制定教學規劃、階段分層計劃以及教學進度等,根據體育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達到的目的及培養的方向,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系統。在這個設計中應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確定教學的一般目標與特定目標;教學內容的分析研討;設計診斷或評價的方法,即對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的測定、衡量與判斷;教學環境的要求以及教師方面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準備等。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確定,才能有效的把握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生個體各方面的情況千差萬別,這些差異有的是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的,比如身體形態、個性心理特征等。有的則是由后天的生活、學習環境、條件所形成的。小學體育教學活動并不是專項體育運動訓練,需要對所有學生從體質、運動技能、心理等方面都得到鍛煉與發展。故此,教師在教學準備中必需進行分層考慮,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更好的成績。
各階段體育教學任務的合理分配,各(每)課時教學任務制定的決策合理性,皆能顯著地影響著每次教學課的各項任務的實現、教學效果的保障與之后課程的合理性銜接。這個過程中特別需要提到的是,教學任務的制定可以左右教師教學的心態與學生學習的心態。對于這點特性,在教學準備與教學中往往容易被忽視。任務標準過高,教師必然出現急躁的情緒,也必然影響學生的心理變化與行為改變;任務偏低,既無法達到教學目的,亦會使教學流于形式。換言之,教學任務適度偏高既可。
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以簡潔有效的方式使小學生掌握必要的身體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同時學習了解相關的體育衛生保健知識,增長見識。這里著重要考慮的是在明確教學主體的情況下,教學過程的反饋調整與分級評價。
能有效地調節教學偏差,使之保持著動態平衡,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其中,及時的發現問題,包括群體性的和個體性的問題,并瞬時的反饋后同步的進行教學局部微調,是保證小學體育教學每堂課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與規范要求。這種反饋與調節能力,可以反映出教師所具備的能力基礎,也是教師必需具備的專業能力之一。
教師是否經常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并養成這種反思的思維習慣,來改進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這一點非常的重要,首先能夠體現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并對自己的教學事業有著非同的執著與追求,只有反思才能進步提高,這點毋庸置疑。同時,也是教師自我提高、自我學習與自我要求的必要品性。
這里只有教師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教學主導性,才能有效體現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每堂課都需要仔細的設計、編導教學情景或創造氛圍,利用多層次的分組教學,適度安排游戲法與競賽法,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與表現自我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的參與感與喜悅感、成功感,還可以拓展與挖掘體育課的相對時間與空間,這點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
文中談到的個體差異性及教學中區別對待的執行,不僅需要在教學過程體現出來,更需要在教學評價中做出明確的體現.表現為多種分級評價,滿足不同程度或目標的需要。這里提出的多種分級評價至少包括教學班級的所有學生的整體對比評價與個體單獨的評價過程。比如,天生體質的不足等,在不同的教學分級中進行同級評價,給予教育與鼓勵,在整體同學群體中亦要給予肯定與表彰(包括其它方面的綜合表彰),這才是個性化有效教學的真諦。
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必然體現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師生之間以簡潔有效的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練習、認知、情感與交往的共同活動,增強體質促進個體的身心發展,而不是過程的整齊好看的外部表現。教師應該成為教學故事的講述者、編導者與執行者,必需提前做好各方面的考量與準備,并有效地控制、調整、捋順,以及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教學過程始終保持著動態平衡狀態。換言之,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僅在于專項教學能力上,更是體現在掌握整個教學系統各因素基礎的同時,對教學策略的把控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