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敘述雨課堂的功能和用法,以及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使用的案例,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雨課堂 互動 課程教學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161-02
隨著慕課的興起,課堂教學進入“互聯網+”教學時代。2016年4月全球最大的中文慕課平臺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中心聯手推出雨課堂1.0版,2017年9月升級到了2.0版本。自從雨課堂推出后,其師生互動性強的特點受到教師推崇,并且它涵蓋教師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指導工作,教師從雨課堂后臺提供的統計大數據獲悉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及過程,并加以完善。
一、雨課堂的功能和使用簡介
雨課堂其實是一款插件類的教學軟件,安裝在電腦后,只要是辦公軟件OFFICE達到2010以上版本,它就自動在PPT里面安家,成為PPT的插件。使用雨課堂可以實現數字化學習資源推送、實時課堂呈現、課堂教學互動、教學效果即時檢測、教學數據統計等功能。使用者不需要會做慕課,不需要會做微課,只需要會做PPT幻燈片,就能輕松上手,門檻不高,易學易用,所以得到大家的青睞。
在電腦里安裝雨課堂2.0版后,打開PPT軟件,就會看到雨課堂成為里面的插件,點擊菜單欄的“雨課堂”,就看到雨課堂菜單欄,有“用戶登錄”“課堂教學”“插入題目”“資源制作”“功能設置和介紹”等項目。使用者點擊“微信掃一掃”就會彈出雨課堂登錄界面,掃描二維碼,手機端就會收到雨課堂發來的信息,內容是“正在為你登錄雨課堂軟件,驗證碼是****,請在電腦端輸入”,輸入4位驗證碼后,再點擊“開啟雨課堂授課”,彈出雨課堂課程和班級設置。使用者設置課程和班級后,只要制作好PPT就可以使用雨課堂授課了。
雨課堂為使用者提供了比較豐富的互動設置,點擊“插入題目”欄的“單選題”“多選題”“主觀題”和“投票”,就可以在PPT課件里自動增加一個新的幻燈片,輸入內容,設置分值,選擇題設置好答案,在課堂上手機端設置時間,點擊“發送題目”,學生做題并提交,就能做到師生課堂即時互動。雨課堂隨時統計學生做題情況,教師從手機端收到數據,及時了解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程度,并臨時調整教學計劃,以便更多的學生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
教師制作預習課件,可選擇在PPT中插入慕課、網絡視頻或群發鏈接,點擊雨課堂菜單欄的“插入慕課視頻”,彈出學堂在線的免費慕課列表,在列表中找到課程后,點擊課程名稱,彈出課程的章節視頻,選擇并插入,幻燈片就自動出現“慕課視頻片段”播放框。點擊菜單欄的“插入網絡視頻”,搜索網上的優酷、土豆或騰訊視頻,復制好網址,在PPT彈出的“請輸入網絡視頻頁網址”下面的空白處粘貼,之后就在幻燈片出現網絡視頻播放框。慕課或網絡視頻插入后,點擊雨課堂菜單欄的“上傳試題/手機課件”,這些上課資源就發送到教師手機上,打開并預覽后,點擊左下的發布按鈕,在彈出的頁面選擇發布到哪個班級,再點擊“確認發布”,學生就能在手機端觀看。教師點擊“群發鏈接”,打開瀏覽器,在彈出的頁面輸入標題和教師事先做好試題的網址,點擊“瀏覽”,然后發送到學生手機上,學生就可以預習了。
二、雨課堂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大一工科新生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以往按照傳統方式教學,效果不佳。采用雨課堂教學后,班級學生普遍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不錯。
在電腦端和手機端同時安裝雨課堂后,教師打開課件,使用微信掃碼登錄雨課堂,設置授課名稱、班級。與此同時,學生用微信關注雨課堂,輸入班級、姓名和學號等信息,這樣教師發布或推送的課件或其他教學資源,學生就能在手機端收到。
雨課堂圍繞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展開師生多方面的互動,下面以“基爾霍夫定律”的教學為例闡述。
(一)課前
1.制作預習課件,主要內容是:復習電壓、電流的方向知識(包括關聯方向和非關聯方向)和歐姆定律,題型主要是單項選擇題和主觀題,5道題左右,主要是檢查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新知識中的幾個關鍵概念(支路、節點、回路和網孔),每個概念提供一道單項選擇題,學習基爾霍夫電流定律,完成2道單項選擇題,基爾霍夫電壓定律難度大,不作要求。做好后,教師點擊“上傳試題/手機課件”,將預習課件發到學生手機端,交代學生預習、做好題目并提交。教師查看雨課堂提供的學生預習情況的大數據,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必要時對課中教學計劃進行調整。
2.選擇課堂實施的教學方法,選擇探究教學法為本次教學采用的方法。
3.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個別輔導。
(二)課中
課中是知識教學環節,課中教學安排如表1。
(三)課后
教師點擊“結束本次授課”,雨課堂立即將標有“課后小結”的課堂大數據發送到教師手機上,內容包括:課堂掃碼簽到學生數目和名單,從這里教師就可以檢查學生是否到齊。學生數據,有優秀學生名單(附有得分和做題用時,課堂安排提交習題時才有)和預警學生名單,從這里教師可以判斷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為往后教學做出相應調整。習題數據,顯示各道題目錯誤人數,點擊每一張習題幻燈片,就能看到該題正確答案和學生做題結果,從這里教師就能找到沒掌握知識的學生名單,及時進行針對性的一對一課后指導。課件數據,顯示按鍵“不懂”的數目,從這里教師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識講解還沒到位,使得部分學生產生疑惑,為此教師可在下次新課教學之前再做點評。課堂彈幕和投稿,點擊“查看彈幕”或“查看投稿”,查看課堂師生互動記錄,看哪些師生互動沒到位,看學生哪些知識內容還有不懂的地方,與該學生進行課后交流。詳細數據,點擊“詳細數據”,輸入郵箱名稱,雨課堂就自動將上課掃碼簽到情況發到教師網上郵箱,在這里教師不用課堂點名就能了解學生考勤情況。endprint
三、雨課堂應用總結
從上面教學案例可以看出,雨課堂與傳統課堂有以下不同:
師生互動性不同。傳統課堂中(尤其是大班授課),比較大的問題是整個課堂中信息的傳遞方向往往是單向的(從老師到學生)。因此就有可能造成這樣的情況:老師講得很明白,但是學生并沒有學明白,因為老師沒有及時從學生處獲得反饋信息。雖然有經驗的老師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學生表情、調動課堂氣氛、鼓勵學生發言等手段采集反饋,但是這些反饋都是零星的,老師無法對課堂中學生整體掌握情況有明確的把握,師生互動性很差。而雨課堂信息的傳遞有單向的,也有雙向的。不論課前教師推送手機課件,還是課中推送習題或試題,師生之間呈現出一對多和多對一的信息傳遞,學生及時做好手機課件習題或試題中的題目,反饋給教師,在此之中,人人參與其中。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對不明白的內容按鍵“不懂”,或發送彈幕給教師,或通過投稿功能發送給教師,教師回復,這樣的師生互動也充分體現了雨課堂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可見雨課堂在師生互動功能方面很強大。
課堂反饋時效不同。傳統課堂教師雖然能通過提問,了解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大體情況,但是不準確,往往還要通過布置作業才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整體情況,在時間上存在延時。雨課堂卻不同,雨課堂通過課堂安排習題推送和學生做題提交,系統批改并即時顯示,使得教師及時掌控課堂教學,隨時做出內容調整,使得學生掌握學習內容。
進度靈活性不同。傳統課堂中,老師往往需要以某個進度來完成知識的傳遞。而課堂中學生的認知速度是不一樣的。認知速度接近這個進度的學生,會覺得老師講得真好;認知速度快于這個進度的學生,會覺得老師講得沒勁,學生會走神;認知速度慢于這個速度的學生,會認為老師講得太難了,學生也會走神。可見傳統課堂教學進度與學生的認知速度存在不同步現象。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按鍵“不懂”、發送彈幕或發送“投稿”到教師的電腦,教師看到后調整進度,組織大家開展協作學習,小組探究,關愛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課后教師與后進學生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輔導,或提供微課課件給他們,促進他們理解,并鞏固知識,這樣使得大家接近同一水平,促使教學進度與學生認知水平同步前進。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采用雨課堂進行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比較高的要求:會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熟悉雨課堂功能及操作;每一次授課做好課前預習課件的推送,推送題目用來檢驗預習情況,內容要簡單些;做好課堂教學方法選用,組織好課堂教學,及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動向,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及時根據雨課堂提供的數據調整教學進度;做好課后分析和指導,雨課堂提供課后小結,教師認真閱讀后,對課堂上還有疑問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課后輔導,同時及時進行教學反思,總結雨課堂使用經驗,提高使用雨課堂的水平。
“互聯網+”教學存在缺點,學生在雨課堂上對手機依賴度高,對網絡依賴性強,適用于覆蓋校園網的學校使用;網絡的不穩定也會影響教學質量,影響學生學習的專注度,要求網速達到要求,學生才能登錄雨課堂,否則就算反復刷新也進不去。
雨課堂軟件最主要的益處在于,在學生手機里保留了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PPT,可以在課后復習鞏固,同時教師在課前為學生做推送課件,記錄學生課前學習效果。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教師在電工電子技術課堂上每隔10-15分鐘就會推送給學生一道題,設定每道題做題時間2分鐘至3分鐘,可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教師開啟彈幕功能,學生發送彈幕互動,或教師邀請學生積極“投稿”給自己,這些都能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專注度,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李仕游(1971— ),男,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雨課堂教學實踐。
(責編 丁 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