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萍+王曉瑭
摘 要“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下教育界炙手可熱的議題。責任擔當作為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主要特征、重要意義以及學校、家庭、社會如何加強學生責任擔當素養,應該是教育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 責任擔當 社會責任 國家認同
二十一世紀,知識就是競爭力,新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未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應該思索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為此,由北京師范大學牽頭,聯合5所高校的96名研究人員,開展了為期三年多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所謂核心素養,意味著每個個體都必須養成的不可或缺的素養,它代表了中國學生都應該擁有的基礎能力[1]。其中,責任擔當作為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三部分,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如何在基礎教育中加強責任意識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意識,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中包括了文化、發展與社會三個方面六大項,每項細分為三個指標一共18項[2]。
1.文化基礎
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根與魂。從秦漢時代起,經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文明推進,中華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脈,成為我們民族特征的一部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這三個大方向上,夯實文化基礎是重中之重。正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文化素養中人文底蘊這一項包括了人文積淀、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等要點,學生通過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積累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的知識和成果,才能做到心懷天下、孝親愛國、重義輕利、誠信自律。
2.自主發展
核心素養中提出的自主發展,提倡的是教育要面對真實的學生,致力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成為他自己。自主發展里面包含了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兩個方面。學會學習對個人終身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的生活方式則是個人發展的基石,兩者缺一不可。學會學習強調的是教育要處理好“魚”與“漁”的關系,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自省的習慣,時時審視自己的學習狀態,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健康生活這一核心素養包含了珍愛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個方面,珍愛生命是關鍵,健全人格是核心,自我管理是終身發展的不竭動力。
3.社會參與
人是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存在的,個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他人的合作、交流。核心素養中社會參與這一項,分為責任擔當與社會實踐兩大方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責任擔當這一核心素養中包含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三個具體指標。作為承載國家未來發展的脊梁,青少年需要承擔起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能明辨是非,能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對國家有強烈的認同感,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開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與差異性。
二、責任擔當素養的基本特征與時代意義
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的指南針、風向標,是學校進一步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從提出到落地生根,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與各學校一起,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情況和各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走出獨具特色的核心素養之路。具體到“責任擔當”這一核心素養,面對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的中小學生,究竟需要培養他們什么樣的責任擔當呢?
1.責任擔當素養的基本特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責任擔當作為核心素養的六大模塊之一,主要指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它具有社會性、時代性與主動性。
(1)社會性。馬克思說,“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社會性動物,個體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核心素養中提到的責任擔當,對象是承載國家未來發展潛力的中小學生,體現了社會對這一群體的要求。不同于核心素養的其他內容,責任擔當強調學生能清楚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清楚自己的社會使命與社會責任,并且懂得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應該履行的各種義務。
(2)時代性。歷史的車輪永遠向前,社會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中,新的歷史時期賦予了責任擔當新的時代內涵。當前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經從軍備競賽轉變為經濟、文化交織滲透,而無孔不入的網絡則給各種腐朽落后文化的侵入提供了便捷。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重點是培養當代學生面對紛繁復雜問題的國家意識,能夠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同時培養學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突破自身所在時空的局限,參與跨文化交流。
(3)主動性。責任擔當,重在擔當二字。擔當是個人的主動行為,是一個人內在意志的外在體現,體現的是個體主動履行社會義務、承擔社會責任,展現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修養的個人涵養。它既要求學生能自尊自律,懂得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又要求學生能明辨是非、判斷對錯,理性面對社會事件,自覺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培養學生責任擔當的核心素養,重點培養學生能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愿意履行社會義務和完成社會使命而努力的主體意識。
2.責任擔當素養的重要意義
(1)責任擔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從《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一不在詮釋中國人勇于承擔責任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后,責任擔當被賦予了時代新的內涵,無論是當年的延安精神還是現在的航天精神,無論是當年的長征精神還是現在的改革開放精神,都深刻詮釋了責任擔當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責任擔當的精神領域。endprint
(2)責任擔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既是責任擔當的重要內容,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其中愛國是核心,要求個人發展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相結合,具備國家自信和民族自信。敬業是關鍵,指向的是熱愛工作,勤勉付出。誠信與友善是待人處事的標準,指向的是待人平等、待人如已、待人寬厚與助人為樂。
(3)責任擔當是教育實現培養合格社會公民的重要途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的人才。面對當前我國社會環境以及公民的法制觀念和道德素養等問題,國家提出了“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等教育理念,將“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列入我國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這無疑是對教育指導思想上的一次重要創新。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就是教育規劃中教育培養目標的具體呈現。
三、培養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具體途徑
核心素養與以往素質要求不同之處在于其具有生長性,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任務目標。因此,培養學生責任擔當意識,需要我們結合各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課程體系,同時通過校園文化熏陶、社會風氣影響、家庭言傳身教等方面積極引導。
1.促進教師理解核心素養是關鍵
教師作為教學一線工作者,是教育改革的實際操作者與實踐者。教師隊伍對核心素養的理解與掌握,直接影響核心素養的實施效果。第一,學校應從多方面發揮引導作用,幫助教師正確理解核心素養概念。首先,學校可以通過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培訓、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教學研討會,幫助教師真正把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各項要求;同時充分發動廣大教職工的力量,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切實討論如何結合本校的特色落實核心素養改革工作。第二,教師應從自身做起,積極踐行核心素養的要求。作為一線工作人員,教師如何看待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直接影響到核心素養改革措施的效果。因此,廣大教師除了積極參加學校及教育部門組織的各種進修培訓外,還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及碎片化時間,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創新自己的教學工作,讓教育真正面向學生,面向未來。
2.從學校層面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學校擔負著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重任,理應成為培養學生責任擔當的重要陣地。從學校層面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應該從教育理念角度入手,轉變傳統教育“唯分數論”的理念,認識到學校不光要培養學生面向未來必須掌握的科學文化素養,還需要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法治觀等人文素養。學校領導層必須認識到,提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品質,不是一個大而空的口號,不是“運動式”的搞過場,而是需要每所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通過改革課程體系、加強學科滲透等方式將責任擔當納入學生培養框架。其中,學生德育課程當然應承擔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和國家觀念的大部分內容。學校應思考如何運用多元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校還應考慮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緊跟時代腳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建立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育體系,讓培養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課程貫穿教育全過程。
3.從家庭層面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終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從心理學的觀念來看:個人的發展既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受環境的影響,其中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小覷。若家庭能從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協同學校共同做好子女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從家庭層面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要求家長秉持家校協同共同教育的教育理念,摒棄過度保護孩子、過分溺愛或者過分專制等錯誤觀念,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的待人接物做起,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同時,家長要敏銳發現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相悖之事,教會學生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當學生做錯事情時,家長要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正確育兒理念,教育學生知錯必改,主動承擔責任,養成“知恥近乎勇”的責任擔當意識。此外,家庭教育中還應有意識引導學生“胸懷天下”,用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包容的態度看待社會問題。
4.從社會層面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密切結合,形成育人合力。加強學生的責任擔當教育,不光需要教師、家長、學校的正確引導,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具體來說:社會首先要樹立正確道德規范,通過宣傳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把抽象的說理轉變為生動、形象的教育內容,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同時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當前以互聯網、網絡平臺、手機、衛星電視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紛至沓來,將各種海量網絡信息迅速傳播,突破了傳統的學校圍墻的局限,深刻影響了學生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我們要努力掌握話語權,贏得主動權,使社會輿論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發揮更加有力的作用。積極利用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文化,弘揚正確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在相信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自我道德品質的生成。
參考文獻
[1] 趙婀娜.今天,為何要提“核心素養”[N].人民日報,2016-10-13.
[2] 姜宇,辛濤,劉霞,等.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6).
[作者:王曉瑭(1983-),男,山東德州人,集寧師范學院體育系講師,碩士;安利萍(1981-),女,內蒙古集寧人,集寧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內蒙古工業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楊 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