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與寫作在其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閱讀與寫作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關聯。當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語言基礎,從而提升寫作的能力;當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時,學生的分析文字能力就會增強,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注重閱讀與寫作的同時教學,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寫作;融合
所有的學科都需要對文字進行理解,才能解決理論知識問題。文字理解的基礎就是語文,小學語文更是識字、閱讀、寫作的基礎時期,為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閱讀、寫作習慣奠定基礎。所以,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注重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彼此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一、激發學生閱讀與寫作興趣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根本,只有對語文學習充滿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自覺地學習,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對閱讀以及寫作的興趣。通過實際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特別喜歡閱讀課外書籍,這說明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很大。這是因為當今豐富的閱讀資源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探索未知領域的興奮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所在,繼續激發學生對閱讀的好感,在時間與空間雙重作用的情況下,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與寫作是一對相互作用的力,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寫作是閱讀的升華。當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逐漸被積累之后,對寫作的興趣也會越來越大。一般在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會開始讓學生接觸寫作,寫自己熟悉的動物、植物、人物等,從而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寫作初期不宜太難,可以以《我的爸爸媽媽》《我最喜歡的同學》《我的周末》《我最喜愛的小動物》等為題,展開寫作,這類題目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二、實施探究式閱讀教學,積累寫作素材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一般會將教材中的文章進行詳細講解。除此之外,還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外讀物的閱讀,該過程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閱讀類型不斷豐富起來,從而幫助學生擴寬視野。當閱讀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已經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作就會得心應手。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天文地理等萬物,從而為寫作儲備豐富的資料,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因為積累素材是寫作最關鍵的環節,收集到的資料是表達自己感情最直接的東西,通過學生的再次加工,可以創造出更加優秀的文章。因此,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相互融合的,嘗試探究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寫作的欲望。
例如,在進行課外讀物的閱讀時,教師可以對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為學生布置相關的閱讀探究式問題,在閱讀之后回答。此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課外讀物與課內讀物的不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探究問題,選取兩篇不同類型讀物的寫作內容,并標記出哪些是優美的語言。除此之外,通過探究式學習,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析不同類型讀物的相同以及不同點。在小組探究完成之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指導,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開闊知識面,為寫作奠定基礎。
三、通過寫作測試閱讀,提高閱讀質量
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文寫作時,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這樣的文章會富有感情。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會讓學生將優美的詞句進行積累,這些詞匯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使文章看上去更加富有色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提高對學生的寫作要求,讓高年級的學生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這個時候就不只是堆積優美詞匯了,而是需要學生可以表達感情,從而測試閱讀效果,提高閱讀質量。
例如,在寫作文章時,教師可以將主題縮至最小。比如,讀物主要內容是什么?告訴了我們什么哲理?這樣的問題有一定的想象空間,能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想象創作。學生定會勾勒出不同的畫卷,每一個學生的思維不同,理解文章的角度不同,學習到的知識也不同。而且,有時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限,寫出來的內容也不會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的引導作用也相當重要,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主要線索、主角之間的關系、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這些都是學生進行寫作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了解了學生的基本心理以及生理變化基礎上,教師要注重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融合,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要注重實施探究式閱讀教學,積累寫作素材,并通過寫作來測試閱讀效果,讓學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彼此促進的,教師可以通過閱讀與寫作融合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呂一.從“其義自見”到“其意字現”:淺論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環節的有效開展與銜接[J].中國校外教育,2017(25):47-48.
[2]李玲玲,徐文娟.雙劍合璧,讓語文教學更精彩: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5(20):11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