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微課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應用于中小學的教育之中。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微課的教學模式完全符合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及學習習慣,微課具備學習時間短、內容精煉、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的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需求,探究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及效果是教師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研究
微課是在新課標的基礎上,利用微視頻作為教學的載體,對教學過程中的某些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反映出來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而實現的微信網絡課堂。微課是多媒體教學的突破,能夠很好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攻克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拓展他們的課外閱讀知識。作為傳統課堂的補充,微課是一種個性化教學,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積累微課教學經驗,實現微課與日常課程教學的有效銜接,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一、探究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的有效途徑
小學語文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微課教學,有效提高小學生語言修辭的能力。大家知道修辭手法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很多孩子對它的理解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對本體和喻體進行簡單理解分析,而對修辭手法的具體用法以及在寫作中的應用總是一知半解。微課的教學就能幫助小學生深化比喻修辭手法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微課教學內容借助《爬山虎的腳》一文中引出比喻進行展開。文中的比喻雖多,但是各有不同。喻體的差別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這就需要我們從本質上思考爬山虎的腳到底有何不同?微課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視頻、圖片引發孩子深思,經過討論后,結合文中比喻分析,強化深入理解。實際上,爬山虎的腳生長初期一般非常細嫩,這個階段“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一般,而當它逐漸成長變得成熟時,就會更大更粗,由此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了。
以微課的形式補充分析了文中比喻修辭的作用,強化了孩子們對比喻的理解,深度挖掘語言修辭,尤其是不同形態爬山虎的屏幕展示,能夠讓孩子們觀察細微狀態下不同爬山虎的形態,進而理解修辭背后的深刻寓意。
其次,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來突破學生語音學習的障礙。大家知道語音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學生在學習語音、語調過程中,對語音應用條件掌控不牢,不容易深刻理解。以《桂林山水》一課為例,語氣詞“啊”的用法廣泛,語音變化條件也多樣化。針對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制作微課“‘啊的多音讀法”,補充課堂教學內容。針對課文中兩個排比句中的“漓江的水真靜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等一系列句子,將“啊”剔除出來,在微課中針對六個不同的“啊”進行講學,通過簡短的教學視頻分析多音字讀法,總結語音語調變化的規律。微課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朗讀《桂林山水》進行微課效果檢驗,觀察學生學習成果。微課不但能夠形象、靈活地結合語音語調知識的講解,還省略了繁瑣的講解過程,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我們還可以通過微課提高小學生病句的修改能力。修改病句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孩子們在修改病句時,一般需要通過系統的病句學習才能逐漸強化這種能力。學生只有理解病句的分析方式,才能真正意義上獲取相關知識的支持,進而通過科學的語法結構表達語言,形成成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來強化小學生的病句修改能力。教師可以在微課中尋找一些常見的病句標志詞語進行講解,并對著一系列的知識進行系統的介紹和分析,突出病句修改的技巧和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快速獲取病句修改的能力和知識。為了檢驗微課效果,可以通過知識鞏固的方式進行訓練,讓學生實現病句修改知識的遷移,通過微課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病句的修改能力。
二、對于小學語文微課資源運用的幾點有效建議
1.對微課資源的運用和設計要注重對課本內容知識的銜接和梳理,幫助學生突出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對微課資源的選擇教師要靜心篩選,讓學生能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2.微課資源教學應該對有關的課程重點用合適的方式進行呈現。如在涉及多音字語音語調問題時,可以利用音頻教學方式,而對比喻修辭手法的課程,可以用圖片或者視頻的直觀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用最合適的方式掌握知識點。
3.小學語文教學運用微課資源后,可以開展一些夯實訓練強化學習,幫助學生及時復習知識點,鞏固知識結構。訓練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習題訓練、匹配性的微課訓練等。
總之,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已經逐漸普及并廣泛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傳統課程來說,微課時間短、教學內容集中并以多媒體視頻為載體,其制作和設計應結合文本課程中的知識難點和重點,進而以引導學生理解疑難知識點,深得小學教師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崔建鑫.精彩課堂不曾預約: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淺析[J].中華少年,2015(17).
[2]陳華英.微世界,大課堂:淺談小學語文微課教學思路[J].現代經濟信息,2016(30).
作者簡介:邊琴英,女,大專,漢語言文學專業,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西關小學教師,1990年08月參加工作,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學科。
注:此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微課學科教學設計及效果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0908)階段性成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