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順 王正玲
摘 要:面對一些有心理異常的留守兒童,成人不是遠離、不是歧視、不是放棄,而是和留守兒童有“私誼”,做真正的朋友,盡可能做到“學有所教、情有所依、困有所幫、托有所管”。當教師真正為留守兒童的視域“去蔽”,為心靈“除壅”之時,留守兒童的心靈、情感必將得到更多鍛造、呵護和滋養,留守兒童的天空也必將蔚藍、開闊和陽光。
關鍵詞:留守兒童;不歧視;不放棄;精神滋養
毋庸置疑,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不是知識教育,不是技術技能教育,而是信念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為親情缺“慰”、心理缺“疏”、安全缺“護”,導致留守兒童柔弱、內向、自卑、孤獨、冷漠、封閉、驕縱、隨意、任性……這些心理問題的滋生和蔓延,既有家長自身的問題,也有其監護人的責任,更有學校、社區、社會多方面原因。作為教師,從留守兒童特有的心理和性格特點出發,尋求一種更好的,更加柔軟、溫潤、靈活的方式去接觸留守兒童,研究留守兒童,進而解決留守兒童一系列“沉甸甸”的問題,理應成為學校和教師的經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
一個男生,因為父母親雙雙到外地打工,自己由年邁的奶奶照管,監護不嚴,加之他自身任性、驕縱、不服管教,于是變得喜歡打架、曠課、學習成績幾乎門門不及格,有的甚至是零分。最糟糕的是他不信任任何人,稍有沖突,便以拳相待,甚至對老師也不信任,喜歡和老師對著干。面對這樣的學生,其他學生避之不及,很多老師也選擇放棄,任其墮落。
總有一些留守兒童,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不經意間便偏離了正常的軌道。而這,似乎不能將所有問題都歸咎于留守兒童本身。相反,應該從其父母及監護人身上尋找問題的癥結:他們是否給予孩子應有的親情和關懷?當父母在外打工時,是否想到小小兒童的寂寞、孤獨和精神世界的空虛?父母缺乏尊重與傾聽,缺乏在一個具體而多元的情境中理解孩子,研究特殊孩子怎么學習、怎么成長的意識和能力。長此以往,父母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就會“成為一種新的‘傷疤粘連在心上”。[1]
因此,切勿有意對留守兒童潑冷水,別一有問題就想放棄他們,別和其他未成熟的孩子一樣遠離留守兒童。父母和任課教師首先要反思自己:如果心中缺乏生機綠意,哪能看到孩子們的“源頭活水”?如果心中沒有陽光白云,哪里看得見“天光云影共徘徊”?我們是否曾經看到過留守兒童曾有的一顆透明的心靈?我們是否真正走進過留守兒童的心靈深處,找到打開留守兒童心靈秘境的鑰匙,并以此真正找到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憑借和抓手?
同時,學校、老師和家長也需冷靜思考:胡亂生長也罷,旁逸斜出也罷,他們必定有其“斜出”的緣由。的確,在課本之外,有一個他們遠遠無法解讀的心靈世界;在課堂之外,有一個他們根本無法洞悉的現實。關鍵就在于教師或父母如何去解讀?如何去洞悉?我們不妨以一顆平常心來重新審視:總有幾條不聽話的“枝丫”,總有幾朵遲開的“花兒”,總有幾個適應不了“常溫”的“魚兒”……而這“每一步都存乎一念,微不足道,但它們累積起來就是孩子的童年”。既然這些都是“童年”不可或缺的財富,父母有什么理由不管不問呢?教師首先要做到正視這樣的“旁逸斜出”,正視留守兒童真實的內心和真正的學情。最重要的是,無論其他人如何看待,教師首先自己要不放棄留守兒童,正所謂:最失敗的教育就是大人先放棄了。
在景泰縣紅水學區,有一些留守兒童。曾經,這些兒童因為父母親外出打工而受到歧視,因為缺少親情而內心自閉,因為疏于家庭有效管教而沒有自律,因為歧視和嘲笑而“胡亂生長”……然而,這群留守兒童后來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因為學校采取了種種措施:學校建立了“流動兒童之家”。這個“家”里,老師盡最大可能和留守兒童有“私誼”,做真正的朋友,盡可能做到“學有所教、情有所依、困有所幫、托有所管”。特別是面對心理有異常的留守兒童,老師都會俯下身子、關注日常、關注細節、關注最幽微的生活小事、關注不為人知內心的“溝溝壑壑”,從他們特殊的、真實的內心出發,真心實意地信任他們、幫助他們、提升他們。漸漸地,這群留守兒童變了——學習進步了,更重要的是,品行善良、謙遜有禮、尊老愛幼,其心靈、情感和品性得到了多方面的鍛造和滋養。包括前面提到的那個男生,現在也變得恭順、本分、學習進步、品行端正。
面對留守兒童,教師應該“多一些耐心、靜默,需要學會等待”。[2]等一等,不是急著舉著“剪刀”去剪掉留守兒童那“旁逸斜出”的枝丫,而是為這些枝丫提供一眼小活泉,一方溫暖的陽光,一片適合于個體生命成長的生命疆域。同時,教師應該為這些孩子的視域“去蔽”,為心靈“除壅”,不是哺之以糟粕,而是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其中包括眼界的擴展,情感的深厚和思維的延伸——之后,留守兒童的心靈、情感必將得到更多鍛造、呵護和滋養,留守兒童的天空也必將蔚藍、開闊和陽光。
參考文獻:
[1]陳春花.遠離“狹隘”,就有可能走向公平[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1):1.
[2]曾建洪.做一名懂得愛的教師[J].中小學德育,2013(5):92.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688)《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及教育問題研究——以紅水學區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課題編號為:7331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