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紅梅
摘 要:在新課改中小學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人的發展。其要求之一就是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學生數學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而為現代社會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公民。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實踐操作,它可以幫助小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索知識的習慣,從而發現數學的學習規律和方法,進而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保證數學課改質量。
關鍵詞:實踐操作;小學數學;課改
目前看來,在小學階段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對小學生的培養非常重要。通過實踐操作,使小學生在已經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動手操作對新知識進行探索,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舊知識進行鞏固,也可以學到新知識。所以,實踐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越來越受重視。
一、實踐操作在小學數學應用中的現狀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實踐操作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逐漸運用起來。實踐操作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針對良好數學教育這一課程基本理念的完善,是對小學生的基礎性和整合性以及前瞻性方面提出的要求。目前,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數學思維的培養往往容易被人遺忘,或者只是流于形式,這種現象在小學第一學段最突出。在教學實踐中,實踐操作的運用也大多流于形式,授課教師在數學專業鉆研上用力不足和對數學知識體系不了解的現象使得實踐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在運用過程中較難把握其精髓,很難靈活運用。對于小學生來說,對數學學習興趣不高、獨立思考能力欠缺、缺乏思維訓練的系統化、對數學活動本質認識不清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這種現象將直接影響小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對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其他問題的能力。
二、實踐操作在小學數學課改中的作用
(一)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好多的心理學家認為,在學習知識之前先進行相關的活動,對于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大有裨益的。小學生的年紀還小,對于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很難做到完全理解,所以對于所學知識的遺忘速度就會大大提升。比如,在學習“負數”這一節時,小學生很難對于“負數”這一概念進行理解,就算是將概念死記硬背下來,也很快就會遺忘。若是利用工具和老師或同學間進行互動來對概念進行理解,這樣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于實踐操作教學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理解。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由于數學的學習對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較強,而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小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抵觸情緒。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將會改善這種現象。例如,在學習“奇數和偶數”這一知識時,課前利用一個相關的小游戲進行開題,學生就會對知識產生好奇與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所以,通過學生在游戲中的體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數學的教學應包括觀察、實驗、模擬、推斷和操作幾個環節。在此過程中,小學生會親自動手進行實踐操作,如果教師在此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的探索氛圍,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框架的束縛,讓學生盡情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對知識進行探索,找出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內部規律,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思維得到解放,也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比如,在一節的學習結束后,在課尾為學生布置一份自由查找下一節相關知識進行預習的作業,這既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自由探索能力,又增加了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四)培養發散式思維
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生會用到各個器官的配合。學生不僅要對所探索的問題進行分析,還要對實驗進行觀察、動手與交流,最后對相關問題進行抽象、歸納、發展,在此過程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實踐操作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向著發散性思維逐漸發展。比如,在學到“四則混合運算”的時候,利用實踐課對所遇到的部分應用題以游戲或小組合作分角色進行活動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充分理解,在這樣的活動中既可以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對其思維進行了發展,使學生體會到小組活動的快樂和對知識充分理解后的成功與喜悅,進而增加了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實踐操作教學方式的運用對小學數學的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鑒于以上所描述的實踐活動對于數學課改的作用,數學教師就要對其予以足夠重視。教師在課堂中放手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帶學生進行小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魅力所在。在教學過程中以引導教學為主,按照小學生的特征對數學教學中所運用的實踐操作進行設計和完善,將其優勢完全發揮出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石海英.有關小學課改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155-156.
[2]張玉平.關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實踐與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上旬),2016(2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