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巧云
摘 要:聾生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群體,但是也僅限于生理方面,他們對知識的渴求以及與他人順利交際的欲望與普通的孩子是一樣的,因此在對此部分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各任課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班級學生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從而基于他們的生理特點以及具體學習情況展開教學研究與探索,最終借助創新而靈活的針對性教學策略提升聾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聾生教學;策略探究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教學一直處于不斷變化與革新當中,而基于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小學語文教師就不能將自己的具體教學行為僅僅局限于基礎知識講授,而要進一步加強聾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力度。那么,具體該怎樣做呢?基于此疑問,小學聾生語文教師就需要基于學生學習需求對自己的語文課堂進行相應的改善,以通過多種有效教學策略讓語文課堂“活”起來,促使聾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增強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強化課前預習,增強聾生主動學習意識
在對小學階段聾生展開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強化,那么他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可能就會喪失主動思考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而只機械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內容,那么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會相應地大打折扣。由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著重強化課前預習這一環節,以將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充分調動起來并加以強化,以配合教師實現有效教學。
舉例說明,在正式開始講解《看企鵝》這篇課文以前,小學語文教師首先可以為聾生布置一些課前預習任務,比如總結學習諸如“使勁”“胸脯”等課本中的生詞;借助詞典認知“傻乎乎”“瞧”等詞語的意思等。在完成以上預習任務的過程中,聾生就可以慢慢體會到探究學習未知的樂趣,并在預習過程中形成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認知,從而在課堂上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師所講內容,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
二、信息技術教學,培養聾生語文學習興趣
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信息科技不僅融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開始迅速向教育教學領域滲透與發展,為具體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創新元素。在近年來的小學聾生語文教學過程中,各任課教師同樣看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輔助教學作用,并將其運用到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因此也就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以《游覽動物園》這一課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為例,首先在導入教學環節,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資料,具體內容為: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教師帶領學生一起來到動物園進行觀賞游玩活動,每個學生臉上都掛滿了笑容,而且看到了猴子、大象、獅子等動物。而在教師引導下觀看視頻畫面的過程中,聾生可以彌補自己的生理缺陷,充分利用眼睛去觀察感知畫面內容,以對游覽動物園這件事產生美好的想象,進而對課文新知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其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搜索作者、文章寫作背景以及相關的延伸拓展性資料等,然后在父母的幫助下將這些內容制作成幻燈片的形式。等到正式開始課堂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給予聾生一定的主動權,即從學生中間選擇幾名同學上臺為大家展示他們所搜尋整理的相關課文資料,以共同進行學習,而教師只需在最后的時候進行指正總結,深化學生認知。在以上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每個聾生的課堂主人翁地位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而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益于學生強烈學習興趣的培養與增強,助力有效教學的實現。
三、布置實踐作業,升華聾生課堂學習效果
小學聾生學習語文學科知識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在當下的學科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而是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科綜合能力,以指引自己的實際生活行動。但是長期以來,大多數語文教師為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內容都比較封閉而僵化,僅限于課本知識范圍,這就大大降低了聾生作業練習的質量。據此,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為聾生適當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益于學生在鞏固升華課上所學的同時提升語文學科綜合能力。
舉例說明,在為學生講解完《給媽媽的禮物》這篇課文以后,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為聾生布置一項實踐性作業,即要求學生在課下的時候親自動手制作一個禮物送給自己的媽媽,然后以日記的形式寫下自己制作禮物和禮物送出過程中自己的感受,以及媽媽收到禮物時的反應等。在此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感恩的心情,從而擁有并保持一顆感恩的心。
總之,在對聾生展開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各小學教師既要看到這些學生的特殊之處,同時也要看到他們與其他同學相同的學習問題,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有效策略傳授語文知識,以在最大程度地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同時,提升所教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蕾.聾校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分析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3(7):164-166.
[2]祝紅芳.運用多媒體提高聾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2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