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婭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共生的發展中國家,現實情況決定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關鍵一環。少數民族地區的發達程度也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速度與質量。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穩步發展,準確認識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的新矛盾,掌控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要求我們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指揮棒,引領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不斷向前發展。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 少數民族地區 發展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4-0232-02
盡管少數民族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不足十分之一,可是其分布區域卻極為廣泛,占據了中國五分之三的國土面積,并且大多聚集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及邊遠地區。未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有著強大的潛能和巨幅的提升空間,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尖銳的矛盾和嚴峻的挑戰?!拔宕蟀l展理念”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引領中國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我們黨對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要使包括全體少數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更加和諧更加團結地向前發展,就要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少數民族地區發展。
一、以創新為基點增添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動力
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內在動力不足,長久以來就存在著發展模式單一、發展形式固化、發展體制僵化的問題。治理好少數民族地區全部問題的核心在于發展,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位居國家發展全局的倡議核心。因此為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就必須大力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倡議,要有針對性地對阻礙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問題對癥下藥,結合實際與發展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深體制機制改革。
第一,創新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模式。需要緊跟時代潮流的腳步,搭上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的發展列車,促進傳統農業朝現代化農業演變,提升科技含量,聚焦集約型農業經濟,促成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蛻變。第二,多樣化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形式。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挖掘地區特色,培育扶持有優勢的支柱性產業,保護弘揚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旅游產業鏈,發展富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食品業手工業服裝業。第三,創新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體制。需要調整產業結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核心競爭力,把握發展主動權,引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方式由舊到新的嬗變,增強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動力,進而使其實現從后發到先發,從跟跑到領跑。
二、以協調為導向助力少數民族地區平衡前行
少數民族地區同其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失衡的問題是中國在新的社會歷史發展時期產生的一大矛盾。雖然政府始終把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擺在相當高的倡議位置上,于政策層面上也提供了各種幫扶,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區也取得了很大發展,可卻仍對其他地區特別是東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望塵莫及。其次,在民族地區內部也存在著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同步的突出問題。
中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應力求協調發展,注重薄弱環節,處理好改革發展進程中的重大關系,應對發展水平失衡的問題,這凸顯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大局意識、整體意識。第一,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力興辦一批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支柱保障作用的交通、水電、通訊等大型項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第二,要優先建設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小型基本設施項目,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第三,側重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充實其精神文化生活,進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三、以綠色為底線保障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和諧
一直以來,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就有著高成本、低收益,高消耗、低回報的弊病,土地被過度開發,森林礦產資源被過度消耗,還有一些高污染的企業在偏遠的民族地區投產建廠,這極大損害了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必須得到解決的時代課題。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破解少數民族地區綠色發展難題,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動力。
第一,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萬萬不能以毀壞環境為代價。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應高度注重生態環境以及野生動物的保護,退耕還林,退耕還牧,叫停整改重污染高能耗產業,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第二,少數民族地區有的日照充足,有的水資源豐富,還有的風能充足,應因地制宜發展清潔能源,減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負擔,降低能源使用壓力。第三,多渠道治理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以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有效整合農業生產布局,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牧業、漁業、林業。使土地生產力同自然承載力相適應,加快新型農業生產格局的形成,厚植綠色發展理念,力求讓改革與發展紅利惠及子孫,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四、以開放為手段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全面繁榮
少數民族地區多位于祖國西部或邊疆地區,居住環境惡劣閉塞,交通不便利,對外聯結渠道不暢通,造就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封閉保守的文化心理。加之農民自身市場經濟觀念較為單薄,維權意識較弱,缺乏“引進來”的勇氣和“走出去”信心,他們小富則安,缺少承擔風險的魄力。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
我國在新時期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對內對外的全方位倡議決策。為改變上述情況,應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思維定勢,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第一,認清自身發展的不利因素,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少數民族地區位置邊遠,交通不便,信息滯緩,大大阻礙了其對內對外溝通交流。要通過國家以及地方扶持,增加投資,盡快完善少數民族地區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以及投資環境。第二,結合自身優勢,內外聯動,加快開放腳步。少數民族地區有著其他地區難以匹敵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文化優勢及“一帶一路”的政策優勢。對內應加強區域間融合交流,拓展跨區域產業,對外應著力開展對外貿易,引導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產品走出國門。第三,深化現有的合作基礎,加強人文交流,學習先進經驗,建立與周邊國家良好的溝通協調機,互惠互利,擴大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
五、以共享為宗旨致力少數民族地區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要求我們集中力量解放發展生產力,一步步掃除各種有礙于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不利因素,不斷深化改革,創造出更多發展成果并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共享是發展的目的與歸宿,然而基于特殊國情,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待現如今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當前中國的發展仍存在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以及貧富差距持續拉大的問題。改革發展過程里出現的這些矛盾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必須面對的,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必然會激化社會矛盾。
因此,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讓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全體人民享有更多改革和發展紅利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扶貧攻堅關系到人民福祉,關系到黨和國家的久安長治。我們務必要更加積極更加堅決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帶領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平等發展。第一,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產業脫貧、開展勞務輸出脫貧、實施異地搬遷脫貧。第二,增加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資源的投入。第三,完善少數民族地區醫療保險體制和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系統,健全弱勢群體關愛服務體系。同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全體人民共享中國改革發展的豐碩果實。
參考文獻:
[1]黃鑄,解決我國民族問題要與五大發展理念高度融合[J].中國統一戰線,2016(6):30-31.
[2]莫光輝,五大發展理念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地區多維精準脫貧路徑——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十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2):18-23.
[3]楊瑞霞,麻海山,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推進內蒙古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漢文版),2016,45(4):45-48.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