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磊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小學數學課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由教師在講臺單一授課的形式,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逐漸融入了微課教學,微課教學手段的出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能力,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能夠滿足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索的需求。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教學實踐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微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提供了可能性,小學數學課堂使用微課教學已逐漸成為一種教學模式,并且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微課,其本身具有時間短、利用性高、涉及范圍廣的特點,可以極大地縮短教師對課堂的導入時間,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從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數學學習效率。下面就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簡單分析。
一、微課內容豐富,開闊學生視野
小學生對于微課的學習有著新鮮感,并且微課內容較為豐富,知識涵蓋面全,教師可以妥善利用微課進行課前導入,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利用、共享資源,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利用微課導入課堂,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自主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對于枯燥乏味的數學理論知識難以掌握,可以通過趣味的微課教學,在游戲中就讓學生輕而易舉地記住了數學知識,并且能夠得到鍛煉,以此來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微課融入數學課堂的另一大優勢就是微視頻教學有一些趣味游戲的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一個簡單的小游戲入手,學生快速通過微課的游戲環節掌握數學知識。此外,在微課的引導下,小學生可以小組探討數學知識,表現自身的數學計算、口算能力,對于數學課堂上沒有聽懂聽會的知識點可以課下及時復習,這極大地體現了學生是課堂學習主人的特點,實現了教育方法的創新和轉變。因為微課自身具有豐富的學習內容,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微課資源,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獨立完成,學會在課堂開始前預習知識。這種課程模式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便利,教師要妥善利用好微課內容豐富的特點,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添姿加彩,不斷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微課方便快捷,轉變學生角色
小學生剛剛接觸數學,往往都是處在一種教師講、學生機械記憶的階段,對于小學數學教師所講的計算方法,只會生搬硬套,不能達到一個自主學習的狀態。但是隨著微課不斷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轉變角色,從一個被動接受知識位置變為學習的主人,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數學學習方法。并且微課有著時間短,可以隨時儲存的特點,學生能夠在課下及時觀看以及學習,讓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微課的互動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回答教師的問題時,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更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加減法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乘除法,充分激發學生對乘除法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在課前播放如何乘除計算或者讓學生在家提前觀看,促使學生能夠自主總結乘除法的特點,在正式上課中,教師就能夠極大地縮短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時間,讓學生更加快速融入課堂中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在這個信息網絡的時代,小學數學教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了,教師要認識到微課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
三、微課形式多樣,開闊學生思維
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始,數學教師以往都依照教材內容講解知識點,學生被動接受基本理論概念,對于一些探討性的問題,對于數學知識的有效應用不能有效聯系生活,小學生的學習熱情較為低下。微課的融入就極大地改變了這一現狀,因其具有形式多樣的特點,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常規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新的內容時對數學問題產生疑問,激發興趣,在進行數學問題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開闊學生的眼界,促使學生能夠將教材內容延伸,不斷培育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的發展。例如在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在對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從微課出發,讓學生觀看一組圖片,由比例尺的大小設定,比例尺大的與比例尺小的有什么區別,并輔之以問題,“學校的地圖與中國地圖的區別在哪”“圓放大和縮小比例會變化嗎?”在一些簡單的比例尺中探索更多的數學知識,學會總結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最后給學生觀看比例尺的微課總結視頻,讓學生判斷自我總結與微課總結的差別在哪,學會自我糾正。在這種形式下的數學課堂,能夠更加快速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課的出現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要妥善利用微課資源,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合理安排微課的使用程度,讓微課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參考文獻:
[1]戴巧鳳.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其研究[J].考試周刊,2017(20).
[2]肖強.微課資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3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