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翔 楊蘭清
摘 要:在習近平總書記“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本文研究了大學數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重點闡述了在大學數學的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如何學會為人處事的方法、如何鞭策學生立志成才、如何增加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如何通過學科競賽凸顯全過程育人,并結合實際情況總結了進行課程思政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大學數學 思政教育 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a)-0184-02
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關于“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講話精神,各高校紛紛開展課程思政的探討。本文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新工科”建設為契機,在統一數學教師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對照專業培養計劃,修改課程教學目標,挖掘教學內容,尋找思政課程與大學數學課程的結合點。積累思政素材,設計開展思政教育的教學環節,豐富授課手段,實施多樣化、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大學數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義
當今大學生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各種西方的思潮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各種誘惑在蠱惑他們。高校教師有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如何在傳播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呢?大學數學課程面對剛入校的新生,授課時間長、影響大、覆蓋廣,是筆者學校85%以上學生的必修課。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一方面為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打好基礎,肩負著培養新生入校后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環境,樹立良好學風的重任;另一方面,作為對數學教師的更高要求,必須充分挖掘大學數學課程中的思政因素,深入研究,把數學教學的知識性統一起來,在傳授和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2 大學數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2.1 用數學概念的形成樹立學生的辯證唯物觀
數學是一門客觀、嚴謹的自然科學,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哲學思想。數學中的概念都是從具體的客觀現象中抽象出來的,比如,函數的概念、極限的概念、導數的概念、積分的概念等都是由實際問題歸納總結出來的,最終回歸到實踐中,經過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過程及“從具體到一般,從一般再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再如,極限是數學史上“最難產”的概念之一,1655年英國數學家沃利斯正式提出“極限是被函數逼近的數,使得這個數和函數之間的差能夠小于任意指定的數,并且當過程無限繼續下去時,差最終消失”,經歷了200多年后最終由德國數學家威爾斯特拉斯給出了嚴格的“ε-σ”定義。通過介紹極限概念的形成過程,把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觀點引入教學,對學生進行生動而深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為學生逐步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基礎。
2.2 用數學家的人生經歷鞭策學生立志成才
微積分是大學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微積分有今天的成熟和完善,是很多數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教材中多次提到牛頓、萊布尼茨、高斯等著名數學家,然而對于文科學生而言,他們普遍認為自己的專業與數學沒太大的關系,學不好數學是理所應當的。在講微積分開創者萊布尼茨的人生經歷時,他首先是一位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數學家,今天微積分中很多重要定理和常見符號都是萊布尼茨給出的。再比如,數學家歐拉的故事也是大學生刻苦學習的榜樣。他對科學有著執著的追求,他能夠在任何地方、任何條件下工作,一切外界的干擾都不能打斷他聚精會神的思考。他憑借超強的毅力創造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跡,口述了400多篇的數學論文,歐拉的故事就像一盞明燈,在人生的低谷時,照亮前進的道路。
2.3 用數學的發展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凝聚力
中國古代數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學過微積分的人都知道,微積分的發展歷史上并沒有中國人的名字,說明古老的中華民族在近代數學發展中落伍了。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中創造了“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邊數加倍的方法求圓的面積,他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正是對極限思想和方法精彩而深刻的論述。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抽象出極限的概念,沒有變量,沒有笛卡爾的解析幾何,但這思想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近代數學的落伍又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2.4 注重學術陪伴,學科競賽凸顯全過程育人
對數學懷著敬畏之情,是大多數非理科學生的第一感覺。為了讓全體學生對數學都有親近感,教務處、數理與統計學院每年都會舉辦高等數學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營造學校的數學文化氛圍,作為全過程育人的第二課堂,凸顯師德風范和實踐育人。以每年的數學建模競賽為例,4月份校內數學建模選拔賽率先啟動,采用“深圳杯”數學建模夏令營的賽題,為學生提供建模競賽的初次體驗,并選拔優秀隊員參加全國比賽。9月初,教務處組織校數學建模競賽專家組為參賽同學進行專題講座。9月中旬,為期3天3夜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開始,共72h。寒假期間指導學生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ICM),如此循環往復。全年全過程的學術陪伴、無報酬的指導和賽事期間全方位的后勤保障是對師德的一種考驗,比賽中持續高強度高標準的工作鍛煉了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參加過數學建模競賽學生的論文和創新項目更加規范,具有學術性和創新性,他們畢業后大多順利攻讀碩士研究生,或者在知名企業就職。
3 大學數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注意事項
第一,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時不能“本末倒置”。大學數學每次課程的內容和信息量都很多,內容相對抽象,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門比較難掌握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將過多時間和精力用在思政教育上,而忽略了課程本身內容的講解,不但不能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目的,還可能起到反作用。
第二,言傳不如身教,教師是思政教育的關鍵。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強自身道德修養,關心國家大事,關愛自己的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處理教材知識。教師應全面了解數學基本體系和數學發展歷史,在上課前認真準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板書,語言表達流暢有吸引力,在無形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嚴謹美、和諧美,陶冶學生的情操。
第三,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找準思政教育與教學內容的鏈接點,注意思政教育的適度性。并不是數學教材中所有的章節都必須挖掘思政要素,不具備思政教育功能的教學內容就不要牽強附會。教師要注重掌握好進行思政教育的時機,不要生拉硬扯地插入一些沒有必要的說教,使思政教育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高錫文.基于協同育人的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實踐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567(24):16-18.
[3] 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68(1):64-66.
[4] 匡江紅,張云,顧瑩.理工類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管理觀察,2018(1):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