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志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要在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開展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探索多樣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和策略,較好地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關注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育,探索切實有效、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和理解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將來融入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核心素養概述
1.規則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培養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從內心里認同和遵守國家法律和法治秩序,有效地約束初中生的行為,為日后融入法治社會奠定觀念前提。
2.責任意識
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培養初中生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觀念,能夠以知行統一的方式體會和感知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擔當意識和觀念。
3.理性思維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注重對初中生的理性思維的培養,要充分認識到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成長的叛逆關鍵時期,要普及基本法律概念和知識,并在遭遇問題的時候保持冷靜和理性,學會用理性、合理的思維對待和分析事物,正確地處理具體的事件。
二、培育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合理設計科學的教學目標,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向學生滲透德育意識和觀念,幫助學生正確地分析社會現象和具體事物,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成長和發展。
1.創設生活化情境,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話題和內容,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生活化情境之中,理解和認識社會生活相關要求和規范,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真正做到知行統一。以《愛在家人間》一課為例,可以設計“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的主題內容,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場景進行自由表達,學生踴躍地訴說內心話,回想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一幕幕場景:自己生病時父母焦急的神情;母親在身后絮絮叨叨的不耐;因任性而與父母發生的爭執……由此學生也獲得了深刻的體悟,體會和感受到慈祥的母愛、深遠的父愛,深入感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德育觀念和思想,由此也可以激發學生內心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
2.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利用其情境性、典型性、問題性和互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部編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中第三課《公民權利》為例,可以創設相關的案例情境,引領學生進入學習和探究活動中,教師呈現和展示本區新一屆區人大代表選舉的相關視頻,在公開投票、唱票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選舉區人大代表是公民行使的哪一項基本權利?行使該權利的前提條件應當包括哪些?由此培養學生作為公民的政治認同意識和觀念,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增強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又如:在學習《依法行使權利》一課中,可以借助《飛機逃票》的生動案例:某航班因一名四歲兒童未購票登機,而使其他乘客不得不延誤登機時間,為此航空公司向乘客致歉并提出啟動補償程序,試問:如果你自己是乘客中的一員,會因此而主動維權嗎?假設你認為應當維權,則應當依循什么樣的程序進行維權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進行案例問題的思考和解析,充分認識維權的相關知識點,結合具體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進行思考,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觀念,生成合法維權的意識,真正懂法、知法、守法。
3.采用故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愛聽故事的心理和特點,采用故事教學法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融入課堂學習和探究活動之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悟。以學習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課為例,可以在課前導入“晏子使楚”的小故事:齊國派出使臣晏子進入楚國,楚王試圖顯擺一下自己的國威,三番侮辱晏子,卻被晏子以高超的外交辭令所駁回,非但沒有揚威反倒落了個自取其辱的下場。通過這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學生極其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的道理,進而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有了更為透徹的認識,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道德觀念,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核心素養。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使學生成為“四有”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孫祝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J].情感讀本,2017(36).
[2]劉字銘.新課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