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霞
摘 要:歷史學科教育向來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僅要對歷史基礎知識進行講解,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凸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細節史料中挖掘出思想精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的品質道德。家國情懷就是一個絕佳的教育題材,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也有足夠的體現,教師應積極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功能,在教學中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家國情懷
近幾年,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有志之士都提倡在歷史學科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有豐富的家國情懷素材,對正處于思想觀念構建、思維意志養成關鍵時期的初中生而言,具有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
首先,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學生構建正確的歷史觀。當前的初中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難理解先賢們憂國憂民、為國奉獻的偉大精神,因此有必要進行專門的教育。其次,有利于開展德育教育。初中生的德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就是開展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家國情懷的內在思想精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愛國相一致,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強大助力。
一、統一思想認識,體現歷史學科價值
統一思想認識,要求歷史學科教師要有主心骨,在歷史教學中要旗幟鮮明,不要被雜音所左右。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道路越來越受到國際歷史學界的重視,在大量肯定成就、中國經驗的同時,也不斷有唱衰中國的“預言”,對此,我們必須把握好家國情懷在歷史教育中的方向性、復雜性和特殊性。
歷史教學的最高目標是通過對歷史知識的解析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這就要求教師秉承“立德樹人”的理念,在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的概貌、歷史演變的規律并且學會運用歷史經驗來分析解決新問題的同時,有意識地向學生傳達一定的人文追求與情感認知,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與使命感;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認知,堅定不移地推行報效國家、服務民族、舍小家顧大家的“家國情懷”教育,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
二、挖掘歷史素材,引導學生感受家國情懷
為了真正落實家國情懷教育,教師要從初中歷史教材入手,通過深入挖掘、收集整理和拓展延伸,建構起專門用于家國情懷教育的教學素材庫。以統編版教材為例,包括正文、圖片、史實以及輔助材料中的知識拓展、人物掃描等,挖掘出與家國情懷思想相關的教學素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和歷史客觀性,以弘揚正能量為主進行素材挖掘與整理。比如在準備譚嗣同相關教學素材時,可從其生平介紹、成長環境、觀點主張、教育程度等入手搜集資料并建立素材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選取素材庫內容為學生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思考:“譚嗣同為何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大義凜然、慷慨赴死?譚嗣同身上有什么樣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學習?”等問題。內容豐富的素材庫有助于教師進行人性化的教學設計,有助于教師從多角度解答學生關于家國情懷認知的疑問,從而有效實現對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
挖掘歷史素材一定要從本土入手。如八年級歷史統編教材,它為我們挖掘歷史課程資源,用教材教提供了典范性、示范性的方法論。歷史教師要認識我國國情的復雜性、特殊性和歷史教學的曲折性、可能性,才能真正促進歷史教學的繁榮。介紹黃埔一期濟源籍的幾個學生,介紹大革命時期濟源的薛志中、黨志新等烈士,介紹濟源抗日民主政府,介紹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衛立煌、大刀二十九軍,介紹人民軍隊在濟源十渡黃河以及長江支隊等,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提升歷史教育的影響力。
三、豐富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融入家國情懷
保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大關鍵就是重視教學情境的創建,教師要構建出多元化、多層次的課堂教學情境。為此,需要教師大量引用包括歷史檔案、數字統計、野史記錄、回憶評價、筆記報刊等在內的歷史資料,以便讓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家國情懷情感教育中。具體而言,從這幾個方面入手豐富教學情境、實施家國情懷教育。
借助歷史上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通過充足的史料素材進行印證,向學生全方位呈現這些民族英雄是如何為維護國家主權以及領土完整而進行斗爭并犧牲奉獻的,讓學生在情感體驗、分享交流、反思討論中接受家國情懷這一思想情感的滲透,進而形成正確穩定的價值取向。
借助歷史上為振興民族、富國強民而不懈奮斗甚至付出生命的探索者,通過詳盡的史料解析以及對時代背景的準確剖析,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先驅們的探索歷程、觀點主張和實踐成效,進而接納其思維方式、歷史影響力以及時代前瞻性,喚起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與“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感歸宿。
借助老一輩中國共產黨革命成員為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貢獻,通過革命前輩的先進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同時融入“家國情懷”思想情感,在多層次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家國不可分”“無國就無家”“為人民服務”等情感價值目標,最終形成完整的“家國情懷”思想認同感。
總而言之,家國情懷情感教育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地實施家國情懷教育。通過統一思想認識、挖掘歷史素材、豐富教學情境三個環節做好教學準備,在此基礎上找準切入點,靈活運用歷史資料進行全方位呈現,使學生感受到家國情懷的偉大精神和時代價值,從而發自內心地接受家國情懷情感教育,樹立起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嘉欣.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23).
[2]何勇.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芻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1).
[3]謝菡.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