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榮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中也充分認識到,除了理論知識的講解,以及學習方法的傳授之外,還要重視學生創新思維、探究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物理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對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重視實踐探究活動組織,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初中物理;核心素養;策略探究
核心素養是學生全面適應社會、時代發展而具備的必備品質與關鍵能力。尤其是在新形勢背景下,初中教育培養目標不再局限于知識、方法的掌握,而是要引導學生形成多維度的能力。對此,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養成果,基于對核心素養實質化的準確把握,教師應積極探索、嘗試更新穎、多樣化的物理教學策略方法,構建更生動、高效的物理課堂,促進學生物理綜合素養的不斷發展。
一、恰當引進物理科學前沿知識
初中物理作為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為了能夠順利實現各個階段的教育培養目標,教師應密切關注物理科學的前沿動態,并將其與初中物理教材的相關內容有機整合,以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物理知識,在全面激發學生物理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將其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此,在生動、高效物理課堂構建中,教師應對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充分考慮:
首先,要具備專業素養,時刻關注物理學的科學發展動態,加強物理知識學習與積累,成為更好的物理學習探究者,在科學指導學生物理學習探究過程的同時,不斷拓展其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創設恰當教學情境,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以此來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識;最后,要精心設計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為其邏輯思維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的相關知識點時,就為學生適當拓展了“光年”這一物理知識,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到,光不僅可以告訴人們宇宙的現在,還能夠帶領人們了解宇宙的過去。讓學生回家后,在夜晚尋找天空中的星座,然后整合現有資源、條件對其與地球間的距離做出深入探究,在優化教學成果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1]。
二、加強物理教學與實際科學聯系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為了消除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陌生感、畏難情緒,可以加強授課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以此來全面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懂得運用所學物理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構建更生動、高效的物理課堂。為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掘身邊的物理知識,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將所學物理知識準確、靈活地應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當中。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對所學物理知識產生透徹理解,也能夠為其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2]。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聲現象”的相關內容時,就通過生活案例的恰當引用來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加強對聲音的認識,通過鳥鳴、琴聲的引入來優化聲音教學,并引導學生思考: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被人們聽到的?這類問題,然后通過引用生活例子來做出詳細講解。橡皮筋嗡嗡作響,主要是橡皮筋在動,通過這一生活現象來表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教材所講知識有準確理解,又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相關知識、問題做出深入探究,構建形象、高效的物理課堂。
三、重復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態度
大部分的物理知識都是基于理想的實驗條件下獲得的。但是在組織學生開展各項物理實驗探究活動時,若學生未達到預期實驗結果,教師經常會表現出失望的表情,導致學生的實驗探究信心受到打擊。還有一些教師會忽視學生實驗結果上存在的偏差,實驗教學存在很大的應付心理,不僅難以取得理想教學成果,還不利于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因此,在物理實驗探究中,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尋找實驗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讓學生重新開展相應的實驗,一直到得到滿意的結果為止,整個過程教師要全程參與或是陪同。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實驗學習探究提供有力支持,也能夠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其良好的科學態度,為其今后的物理學習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3]。
綜上所述,廣大初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中應充分認識到,為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科學培養與發展,給其今后的物理學習打下扎實基礎,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引用更新穎、先進的教學方法與輔助手段,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創造理想條件,促進授課效果與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史愛華.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物理學科德育實施課堂教學實踐:以“平面鏡成像”為例[J].中學物理,2018,36(14):5-7.
[2]連武,湯金波.學生自主創新實驗讓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以初中課堂教學中用好學生自主創新實驗為例[J].中學物理,2018,36(8):8-11.
[3]陳景松.聚焦核心素養 打造高效課堂:對初中物理《連接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一課的教學反思[J].中學理科園地,2018,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