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雅
【摘要】 目的 探析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 20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02例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年齡≥60歲)、100例非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60歲)。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點, 并回顧性分析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
結果 觀察組患者胃潰瘍出血率、胃癌率高于對照組, 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率、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5.5%高于對照組的3.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再次出血率18.6%明顯高于對照組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上腹痛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頭暈乏力、貧血、失血性休克癥狀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治愈率為85.3%明顯低于對照組95.0%;觀察組死亡率9.8%明顯高于對照組2.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主要死因有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對照組主要為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結論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主要為胃潰瘍、胃癌等, 臨床常見癥狀有頭暈乏力、失血性休克、貧血;同時老年患者還具有并存疾病率高、再次出血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臨床特點, 需要醫務人員多注意。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點;治療;老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028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多見病癥, 主要指的是食管、胃部、十二指腸等部位出血現象, 中輕度出血患者可出現頭暈、貧血等癥狀, 大量出血是臨床常見急癥, 嚴重者可發生休克、死亡等后果, 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1]。本文旨在探析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 特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本院接診診療的20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本院接診診療的20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男122例, 女80例。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 根據年齡段將對象分為觀察組(年齡≥60歲, 102例)和對照組(年齡<60歲, 100例)。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進行必要的胃鏡檢查, 確診病情, 疑似惡性病變者必要時進行病理組織活檢。所有患者都先行使積極保守藥物治療, 包括止血、補充血容量、H2受體拮抗劑、應用生長抑素、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處理等, 其中有活性出血緊急病情期應禁食, 適宜補給營養液;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病例可不進行抑制胃酸分泌治療。內科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者可聯合胃鏡下、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 外科手術等有效措施;同時積極進行抗休克、抗感染治療, 嚴密監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強化營養護理等內容。胃癌病變者根據患者及病屬意愿視病情擇期行使胃癌根治術或姑息切除術治療[2]。
1. 2. 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納入研究對象臨床表現特點, 包括出血原因、并發癥或合并癥、臨床癥狀、短期隨訪再次出血率、治療方式、治療效果、預后等情況, 非老年性和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特點差異進行統計學分析, 最后總結出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特點及治療。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特點比較
2. 1. 1 出血病因分析 觀察組患者中胃潰瘍出血26例(25.5%)、十二指腸潰瘍18例(17.6%)、急性胃黏膜病變13例
(12.7%)、胃癌16例(15.7%)、食管癌6例(5.9%)、食管靜脈曲張5例(4.9%)、其他18例(17.6%);對照組患者中胃潰瘍出血12例(12.0%)、十二指腸潰瘍44例(44.0%)、急性胃黏膜病變12例(12.0%)、胃癌3例(3.0%)、食管癌4例
(4.0%)、食管靜脈曲張15例(15.0%)、其他10例(10.0%), 觀察組患者胃潰瘍出血率、胃癌率高于對照組, 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率、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1. 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患者并發癥主要有肺部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腦梗死等,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5.5%(26/102)高于對照組的3.0%(3/1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773, P=0.000<0.05)。
2. 1. 3 兩組隨訪短期再次出血率比較 觀察組再次出血率18.6%(19/102)明顯高于對照組5.0%(5/1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57, P=0.002<0.05)。
2. 1. 4 兩組臨床癥狀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嘔吐、黑便癥狀發生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上腹痛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頭暈乏力、貧血、失血性休克癥狀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預后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治愈率85.3%(87/102)明顯低于對照組95.0%(95/1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32, P=0.020<0.05);觀察組死亡率9.8%(10/102)明顯高于對照組2.0%(2/1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04, P=0.018<0.05)。觀察組患者主要死因有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對照組主要為食管靜脈曲張破裂。endprint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在老年群體中比較常見, 由于老年人本身身體機能逐漸下降, 免疫力低下, 給疾病治療帶來了更大難度。上消化道出血病情緊急, 為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保證較高生存率, 目前醫學關于“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研究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3-5]。
本次研究將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和非老年病例進行了對比研究, 結果發現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存疾病率較高, 常見并發癥有心腦血管疾病、器官功能衰竭等, 這些病情對患者預后具有較大影響, 而并發癥以肺部感染最為多
見[6, 7];分析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 主要有胃潰瘍、胃癌等, 而十二指腸潰瘍性出血病例則較少, 這種病因出血在非老年病例中所占比例較大;臨床癥狀對比分析發現, 觀察組患者主要表現有貧血、失血性休克、頭暈乏力等, 對照組上腹疼痛癥患者比較常見[8-10];短期隨訪發現老年患者再次出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結果及預后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更差(P<0.05)。
綜上所述,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見癥狀有貧血、頭暈乏力、失血性休克等, 病因以胃潰瘍、胃癌比較多見, 由于這類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免疫力低、機體功能下降, 給臨床治療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醫護人員治療過程中應以藥物治療為主, 必要時再應用手術, 并注意過程中多觀察病情、體征變化, 盡量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李春宏.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50例臨床特點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3(23):3045-3046.
[2] 常江沂.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點分析及保守治療效果觀察.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3, 19(24):3758-3760.
[3] 石文全.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及治療.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75-76.
[4] 韓菊平, 劉晉. 464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2, 24(2):99-100.
[5] 張英杰.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9):50-51.
[6] 邱琴. 急診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點分析. 中國處方藥, 2017, 15(6):6-7.
[7] 毛建明.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藥物治療分析. 醫藥前沿, 2017, 7(4):359-360.
[8] 麻榮. 對不同年齡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特點的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4):45-47.
[9] 郝麗琴. 急診消化內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46-47.
[10] 嚴利桃, 陳旭平, 陳霞, 等. 98例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與病理特征分析. 世界中醫藥, 2017(a01):344-345.
[收稿日期:2017-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