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瑛
摘要去年3月,國家多個部門聯合對全國范圍的留守兒童做了一次全面的調研,發現在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的大背景下,部分留守兒童成為了其中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人群,同時也有部分留守兒童是其中的受害者,留守兒童漸漸成為校園暴力與欺凌的“主角”,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誰來為他們護佑?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以農村留守兒童為例,淺析現階段“校園欺凌”現象頻發的背景下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的構建,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校園欺凌 未成年人 法律
一、引言
近幾年,校園欺凌的視頻被頻頻上傳到網絡社交媒體,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視頻中施暴者的手段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可以用“殘忍”一詞來形容,這對受害者心靈上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其實,校園欺凌造成的傷害遠不止于此,其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在校生活和學習,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社會良好秩序的維護。然而,在目前“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治這一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宣傳教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的構建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他們與父母常常相隔兩地,缺少一定的家庭教育,由于這些孩子多數來自相對較貧困的地區,學校教育與宣傳教育也不完善,就這方面,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的構建是不可缺少的。
二、現階段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分析
隨著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在農村產生了大量的青壯年剩余勞動力,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地生活條件,父母不得不選擇去大城市打工,這就使得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隨著父母的外出打工,孩子的生活現狀也發生了改變,以下是對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的具體分析:
在家庭教育方面,多數外出打工的父母會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讓他們幫忙照顧。然而,他們只能在日常生活方面滿足孩子們的物質需求,注重孩子的生命安全,很少有關注孩子們的德育教育。在我國,大多數的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都非常溺愛自己的孫輩,對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也很少做思想教育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大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有一些愧疚,所以就盡可能的滿足他們在物質上的需求,包括一些高端的電子和品牌服飾,這很容易讓處在叛逆期的孩子產生攀比心理。在偶爾的相處時間中,也很少對孩子進行倫理道德品質和法制教育,這是部分留守兒童與社會人士混在一起、迷戀網吧、早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生活環境方面,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這就使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沒有辦法有效地銜接。對自控能力較差的孩子,在沒有父母管控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社會各種不良的誘惑,比如吸煙、曠課以及打架等,這對一個未成年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有些不法分子也在利用未成年人心智的不成熟,對其進行各種誘惑,逼未成年人進行犯罪活動,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了犯罪的道路。這樣的生活環境,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學習、生活都是不利的。
三、現階段我國“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的原因
(一)學校管理的不到位
據網易新聞報道,一項針對近2萬名的寄宿制農村小學學生的調查顯示,每月被欺負的兒童高達48%,其中被嚴重欺負的則超過了25%。這一數字觸目驚心,令人發指,而造成這一切的與農村學校的管理不善有著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學校是校園欺凌發生的主要場所,校園欺凌的頻發與學校管理的不到位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首先,我國大多數學校,無論是學校的管理人員還是班主任老師都十分關注學生的成績,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判大多數事情的標準,這就使得一些成績差但一直很努力的處在叛逆期的孩子,感受到不公平,當這種不公平積壓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會有爆發。其次,對于住宿學校,學校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和學習的場所,老師很少對學生相處之道進行教育,在舍友之間發生小矛盾時,很有可能出現“小團體”,對其中的某—個舍友進行校園欺凌。最后,學校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時的力度不夠,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校園欺凌是不可容忍的,但是由于部分施暴學生家長通過某種關系要求學校寬松處理,學校也就給學生一個記大過的處分,這給了部分施暴者再一次進行校園欺凌的空間。
(二)家庭教育的不合格
除了學校,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數據統計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圍會大大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所以,校園欺凌的頻發,家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前,我國還處于發展中階段,農村貧困人口比例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于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認識不深刻,很少對孩子進行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因此,校園暴力、校園欺凌的“主角”大都是農村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長期工作無人管教的孩子。從這些孩子大都是很少受到家庭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有的甚至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教育。因此,可以說家庭教育的不合格是校園欺凌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
未成年人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對象,無論是《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是其他的相關法律大多都是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的。校園欺凌的“主角”主要是未成年人,而我國的《刑法》所規定的懲罰措施對于十四歲以下的兒童基本上是不適用的,也就是說對于十四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實施校園欺凌且手段十分殘忍的,國家并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對其進行有效地懲處。然而,校園暴力、校園欺凌的行為又是極其惡劣的,無論是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還是對社會良好環境的營造,都是有弊無利的。所以,整治校園欺凌是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的。如今,校園欺凌的頻發,家庭、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同樣給了校園欺凌發生的空間。
(四)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差
隨著互聯網的發達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的普及,—些網絡暴力小說、漫畫、游戲開始慢慢向農村滲透,而對于父母長期在外無人管教的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這些行為極易引發他們的好奇并進行模仿。部分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將欺凌的全過程拍攝成視頻上傳至網絡,其實,這就是他們模仿網絡暴力小說的—種做法。這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而暴力手段的模仿更是殘忍。加之,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為爺爺或者奶奶,這些監護人只能給予物質上的幫助,無法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甚至一些偏遠落后地區祟尚暴力文化,認為動武就可以解決一切。以上種種均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差,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四、“校園欺凌”現象頻發背景下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的構建:以農村留守兒童為例
(一)明確未成年人父母在其成長中的監護責任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是當前我國部分父母不負責任的表現,而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大都表現為養而不教、教而不當,當然這里的行為不是完全的,但遠遠滿足不了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農村留守兒童之所以會漸漸成為校園欺凌的“主角”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相關的法律維護體系的構建應該對孩子的父母做出一定約束。據騰訊新聞報道,在杭州打工的一對夫婦已經有五六年沒有回家了,雖然他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孩子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卻對孩子的心靈上造成了一定的傷害,長時間得不到溫暖的孩子,也會在社會上尋求一些存在感,使孩子漸漸地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所以,無論是整治“校園欺凌”還是降低農村留守兒童的犯罪率,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能夠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做一定約束,都能一定程度的改善此類問題。
(二)明確學校在未成年人保護中應該承擔的監管責任
父母外出打工之后,農村留守兒童可以從學校老師、同學那里感受愛和溫暖,如果學校的老師對他們的關心不夠,以成績作為評判的標準,同學嘲笑他們,那么這些留守兒童的心靈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這種相互的矛盾不斷地累積,留守兒童就很有可能成為施暴者或受害者。然而,學校在這中間調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構建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時應該對學校在未成年保護中應該承擔的責任進行細化,大多數校園欺凌的發生都與學校的管理不善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對于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相關法律法規應該督促他們對留守兒童進行定期的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讓留守兒童可以充分了解到其中的利害關系。對于因監管不到位而導致校園欺凌現象的學校加大處罰力度,如校長一票否決制等。
(三)明確危害社會的未成年人應接受的處罰措施
未成年人是國家保護和關愛的群體,尤其是農村的留守兒童。但是,保護和關愛是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底線,無論是不是留守兒童,一旦觸碰到這個底線就應該受到相應的處罰,因為處罰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是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是有一定效果的。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與當前法律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也有一定的關系。我國的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達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對其進行有力度的懲罰,在此之前最大力度的懲罰就是進少管所幾年接受教育。然而,有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是極其惡劣的,有的甚至比成年人還要惡劣,但這個法律規定卻是對他們的另一種保護。所以,出于對其他未成年人的保護,對于行為手段極其惡劣的校園暴力、校園欺凌、未成年人犯罪應該給予一定力度的處罰,在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中構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對處在犯罪邊緣的未成年人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四)明確整治農村兒童的成長環境
隨著網絡的發展,誕生了不少新生事物,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部分道德低下的人鉆法律的漏洞,惡意的傳播一些暴力文化、邪教文化,這些文化的傳播者利用未成人心智的不成熟,用這種方式誘導他們走向犯罪的道路,在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中找到一些的存在感。因此,在未成年人法律構建與完善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整治農村兒童的成長環境,弘揚正能量,對于一些暴力、邪教、色情等文化,要加大懲治力度。除此之外,農村的社會治安管理與城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給了校園欺凌一定的發生空間,所以就這方面,在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構建中我們也應該在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治安管理做出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農村兒童。
五、結語
總而言之,校園欺凌的頻發對未成年人和整個社會是有弊無利的,根除這種惡劣現象,凈化校園環境,還給學生一個穩定的學習氛圍需要家庭、學校以及整個社會的努力,當然,相關未成年人法律維護體系的構建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相信,只要多管齊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根除暴力文化和校園欺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