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民
摘 要:現代小組合作學習的普及至關重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的思考,促進了學生對英語的深入了解。同時小組合作學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面對英語不再恐懼,這就會讓學生的成績大幅度提高。主要探討了小組合作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合理應用,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
關鍵詞:小組合作;初中;英語教學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教育方法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小組合作是現在比較熱門的教學話題,小組合作能提升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但是現在的小組合作也是存在一系列問題。所以將小組合作學習合理地應用到初中英語教學中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下文主要討論如何將小組合作學習合理應用到初中英語課堂上。
一、英語課堂的現狀
1.學生分配缺乏合理性
現代的合作學習雖是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但應用起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在初中英語學習中,小組討論時,并不是所有的小組都積極地參與討論,而是仍有小組沒有討論的熱鬧氣氛。而且討論積極的小組,討論的結果也沒有預期的效果好?;卮饐栴}的學生過于單一化,每次回答問題總是那么幾個人,而不是人人都參與到問題的探討中,這也導致了最終小組答案不夠完善,分析問題的角度有限。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也就缺乏思考。不夠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沒有將合作教學的作用最大化地發揮出來,反而浪費了在課堂上的寶貴時間。
2.學生對英語缺乏興趣
學習是一件既需要興趣又需要努力的事。學生的英語成績不好與他們對英語不感興趣也有關系。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有心理負擔,英語學困生對英語甚至產生恐懼,這對于英語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現在的小組合作學習并沒有更好地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學生在討論時還存在全程沉默的現象,所以合理地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這個模式來提高學生興趣是十分重要的。
3.學生被動學習
初中生不具備大部分成年人的自制能力,學生一直在被動地學習知識。即使在現在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布置下任務后,學生還是被動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被動的學習效果會導致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厭煩,每次的作業學生也不會認真思考,總會應付了事。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學生的成績就會被耽誤,學習英語就更難。所以小組合作要合理地改善一下,采取一些措施使學生在學習中占據主體位置,而教師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
二、將小組合作學習合理應用到初中英語課堂的措施
1.教師合理分配小組
現在的小組分配還不夠合理。要讓全班的小組都積極討論,這就需要每個小組成員的分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小組之間的總體成績要平衡,每個小組都要有成績優異的,也要有成績一般的學生。這樣小組討論時成績好的學生會幫助其他學生學習。其次,每個小組的學生性格要搭配好,積極活躍的學生能調動性格內向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小組內男女比例要恰當。女生更容易接受英語知識,也更愿意學習英語,所以女生能夠監督男學生的學習。組內有女生也能促進男生對英語的學習。合理分配后,小組各個成員長處互相增益,短處互相彌補。這樣的小組在展開學習時,一定會有顯著的效果。
2.教師為小組合理分配任務
現在的小組最終得到意見并沒有展現組內成員整體的意見。所以教師在分配小組的任務時,要每個人都有份,回答問題也要輪流回答,不能所有的問題都由小組長解決。因為小組合作教學的初衷就是讓每個人都參與討論,這樣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對學習的知識也會印象深刻。小組合作回答問題,每個人都參與的好處是能多方面、多角度地解決問題,組員之間可以互相補充,得到完善的答案。多人合作也能讓成員的思維活躍,極有可能產生出人意料的答案,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3.對于小組的表現教師要有評價
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生對小組付出的努力需要綜合評價,以便于學生和教師對小組的表現有所了解。由于小組合作學習是由多人來完成的,所以不管是褒獎還是指出問題都是小組共同合作的結果,而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或者過失。給出合理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保持或者改正。表現優異的小組成員得到了教師對自己的肯定,對英語的學習自然來了興趣,以后的英語任務也會盡力來完成。表現一般的小組雖說不一定能立刻提起興趣,但是組內成員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改正,下次課堂任務,學生就會注意,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
初中英語小組合作學習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本文筆者就現在小組學習的問題提出了幾個解決措施,所以在今后的小組學習中,教師要注意合理分配小組,也要為小組合理地分配任務,最終給每個小組一個綜合評價,好的要褒獎,差的要鼓勵,最終小組內每一個成員對英語會越來越感興趣,進而促進全班英語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盧小燕.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創新英語教學中的探索及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7(11):86-87.
[2]宋志華.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J].華章,2012(14):258.
[3]黃云柱.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23):10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