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芳
摘 要:自讀課在新教材中是教讀課與課外閱讀的樞紐,它把方法論轉化為實踐論。但目前的自讀課存在著精講或放任等問題,對此,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過程的管理、自學成果的展示、學習效果的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與嘗試,試圖落實自讀課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自讀課;核心素養;培養;實踐
部編初中語文新教材的主要改革與創新是“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課程模式,它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課內的閱讀方法與策略延伸到課外的閱讀,由被指導的閱讀到自覺的閱讀,從而使學生運用良好的閱讀方法,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提高閱讀的能力,形成內在的閱讀品質。
一、自讀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自讀課是閱讀方法與自主學習素養的運用與實踐
“自讀”與“教讀”都屬于課內閱讀的范疇,但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教讀課”是教師通過經典范文,教學生如何閱讀,教學主體是教師的教,教的內容以方法為主。而“自讀課”側重于學生自主地閱讀,是對教讀課上方法的運用與實踐,教學主體是學生的學,重點是方法的運用。
(二)自讀課是閱讀能力及文化傳承的聯系與遷移
自讀課居于教讀課和課外閱讀之間,是兩者的紐帶與橋梁。學生在教讀課中習得的閱讀策略和方法,需要在自讀課中進行自主有效的運用,同時,學生通過“自讀”,在老師的指導下發掘更多更好的閱讀策略和方法,進而轉化為課外閱讀的個體經驗,轉化為閱讀的能力。
二、自讀課的現狀分析
自讀課是促進語言學習、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養成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自讀課與教讀課相輔相成,然而調查發現,語文自讀課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一)把自讀課文上成了微型課
據筆者所了解,大部分教師認為自讀課文沒有講讀課文重要,在自讀課上花時間不值得,把自讀課上成了微型課。這些教師對自讀課的定位不準確,認為自讀課無足輕重,深層原因是他們的語文課還是上課文,教的是課文內容而不是閱讀方法、學習方法。
(二)把自讀課上成了教讀課
與上一類型的教師不同,這一部分教師對自讀課的學習途徑認識不足,對自讀學習的有效性心存懷疑。他們不放心知識與方法的掌握,覺得自己講比較有把握。其實這樣做反而檢測不出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束縛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像溫儒敏教授所說,把自讀上成了精讀,附加了任務,壓力變大,孩子閱讀的興趣減少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把自讀課上成了自由課
與上兩類相比,這一類課貌似自讀課,學生掌握著課堂,但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學習方法欠缺,學生自由讀,教師靠邊站,隨性而為,缺乏對閱讀方法的重溫、體會和內化,缺乏學習的方向性。
三、自讀課語文素養的培養與實踐
自讀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有更廣更深的探索。不僅需要有單元整合意識,還需要有更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新課標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自讀課是教讀課方法的實踐與運用,我們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讀空間,更恰當的方法指導,更深入的教學討論,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教讀課的教學目標是教師確定的。而自讀課的“自”是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面對一篇文章,學生要有價值取向,要有自己的審美判斷,學習目標要由學生來定。如果教師定了學習目標,那么自讀課的學習活動、學習方法就要按教師設定的路線去做,那么就又會變成教讀課。我們要從教什么轉變為學什么。
1.指導學生從單元要求中去尋找學習目標
新教材的單元閱讀編寫兼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人文主題”,即課文選擇大致按照內容類型進行組合,如四季美景、摯愛親情、修身正已等。它重視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語文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七年級教材,閱讀方法方面強調朗讀和默讀、精讀和略讀;閱讀策略有整體感知、品味語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如學習七上第一單元,單元要求朗讀課文,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領略景物之美。《四季的雨》的學習目標自然應該包括這些。
2.指導學生從文體特點中確定學習目標
我們知道每一種文體都有自身的特點,而不同的文體就有不同的學習目標。詩歌的情感與朗誦,小說的人物、情節和環境,說明文中的特點、結構、方法等,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審美效應。面對不同的文體,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以及學生最終所形成的閱讀能力也是不同的。(下文還會提到)《最苦與最樂》一文是自讀課文,它與同一單元的另外幾篇課文文體不同,目標自然也不同。確定議論文的目標必須有論點、論證方法、論據,所以文體也決定了學習目標的確定。
3.鼓勵學生從文中感興趣的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學生在自讀課文以后,對文本有了初步的感受。學生素讀文章,只有他自己的獨特感悟。當他發現自己對文中的某一情節、某一片段、某一句話感興趣的時候,我們要鼓勵學生把這些提出來,與同學們共享,一起進行討論學習,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比如《女媧造人》,在討論學習目標的時候,問學生:這篇課文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有的同學提出:我想知道女媧造人只是造了黃種人嗎?由此我們就確定了教學目標:東西方人關于人類起源的探索。有的同學提出:為什么人類會想象出這么一個神話?我們的學習目標就確定為神話的意義。
4.根據學情確定學習目標
新課標指出,學生自主學習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上就沒有討論的必要。新教材的目的就是“還學于生”,放手讓學生自學。但文中他想不明白的,看不懂的,經提出來一時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來進行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我們的學習目標。比如《竊讀記》任務單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學生提交上來的問題比較集中的就有:作者去書店讀書,多次遭到白眼和屈辱,只有一次得到善待,為什么文中最后一句話說“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這是多好的一個問題啊,學生可以從寫作角度展開討論,也可以從作者的性格品質展開討論,在不知不覺中情感態度得到滲透,閱讀方法也得到演練。
(二)指導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發展與提升思維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引導他們如何自己去獲取知識。在教讀課上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路,就是為了要讓他們在自讀課上得到鍛煉。因此自讀課文就成了學生閱讀方法實踐的最好渠道。
1.根據教讀課選擇學習方法
新教材的教讀課以教師教為主,教師教的內容是根據文本特點教學生如何去閱讀這類文章,如何解決重點難點,教學生學習的能力。自讀課就是運用這些方法自學課文,自主閱讀。所以教讀課上的方法,就可以拿來在自讀課上運用。例如七上第二單元親情單元,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感情。在教讀課中我們主要運用了朗讀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教學生重音輕讀法和重音重讀法來區別不同的感情抒發。用批注法、品味語句等方法來把握情感,加深體驗。經過兩篇教讀課的學習,在學《金色花》《荷葉母親》時,學生就可以選擇誦讀法、批注法來學習和把握這兩篇短文的情感。
2.根據學習目標的難易確定學習方法
目標的難易自然決定著學習方法的選擇。容易的目標可以個別解決,小組解決,但對于較難達成的目標,小組也解決不了,那只有提交全班解決。這樣的目標往往要采用討論法、資料查閱法、教師點撥法等解決。如《臺階》中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臺階造好了,為什么父親反而感到失落?這個學習目標是學生看了閱讀提示后提出來的,經他一提其他同學也紛紛表示困惑。教師適時點撥:請同學們找找父親“若有所失”,他可能失去的是什么?學生通過再閱讀再討論,發現父親失去了歲月,失去了強壯的身體,失去了奮斗的目標……教師的點撥和資料的助讀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3.根據文體特點決定學習方法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色,自然可以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如,記敘文注重人物事件,說明文注重事物解說,議論文注重說理。(上文已有所提及)七年級兩冊中議論文涉及的主要是兩篇,一篇是《紀念白求恩》,一篇是《最苦與最樂》。要學習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筆者以為最好的方法是畫思維導圖。可惜的是這兩篇文章被編在不同的書冊,把它們分在不同的主題單元。但通過回憶《紀念白求恩》運用的論證思路畫圖,應該能想起如何給《最苦與最樂》畫思維導圖。
4.根據文本主題確定學習方法
新教材基本是以文體為序列編排的。如七下第五單元,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為主,字里行間閃爍著哲理的光彩。讀這一類文章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學習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也可以通過辯論法來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如《未選擇的路》這首小詩都是對人生的思考,告誡人要慎重選擇,但就作者的感情而言很有辯證的味道。作者對已選擇的路和未選擇的路到底是什么樣的態度呢?對已選擇的路是后悔了嗎?對未選擇的路是遺憾了嗎?學生通過在詩句中找信息為自己的觀點佐證,不僅細細地品味了詩歌的語言,對詩歌流露出來的“慎重選擇”的告誡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5.根據興趣愛好確定學習方法
如自讀課文《帶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說,小說的情節設置了多處懸念,頗引人入勝。不讀到最后不能明白小姑娘為何那么渴望見到大自然,為何對這個世界有著這么豐富的情感。學生遞交上來的最感興趣的問題是對小說懸念設置的興趣。用跳讀法,找出本文的多次設懸。運用遷移法,我們曾經在《竊讀記》《驛路梨花》等課文中學過懸念的寫法;又通過比較法,找出三篇文章的區別。這樣對懸念這種寫作手法加深了學習,為今后閱讀《水滸傳》等課外書也奠定了方法基礎。
(三)管理學習過程,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自讀課的學習過程,不再是師問生答這種對話的形式。學生在確定自己要學習的目標與策略后,進行自主學習。在學有困難的情況下交于小組討論,但是也要謹防小組討論會流于形式,沒有討論的效果。
1.任務單的發放與收交
這個任務單不是教師確定的,而是在前兩個過程中學生自己選擇的學習任務,填到上面之后,進行自主學習。把思考的過程與學習的成果以要點的形式填入任務單,既作為學習過程的記錄、討論時的筆記,也作為教師監督的一個考量。
2.教師適時指導
自讀課教師不可過于干涉學生學習內容的確定、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成果的展示。教師參與過多,勢必使自讀課變味。但教師也不可全不參與,放任自流。特別是在七年級初期,學生剛剛接觸自讀課,對自讀課的模式和學習方法并不熟悉,特別需要指導。當學生的自學束手無策,進行不下去的時候,老師要提供資料,提醒方法,調動以往的知識儲備,為學生搭好支架,登上知識的階梯。如上文中提到的,當學生不明白《臺階》中的父親造好了臺階為何失落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的學習又能順利進行下去。當學生的自學流于表面,無法深入時,教師指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是什么,引導學生在作品中汲取更多的知識。當學生的學習成果走偏甚至走錯時,要及時提醒,防止一錯再錯,以免放任自流。
(四)展示自學成果,全面體現語文綜合素養
學生自主學習以后,把所學的心得感悟進行交流展示。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需要提煉語言,篩選信息,辯證討論,滲透文化,進行多方面的素養訓練。
1.個別展示
特別的問題通過個別展示。所謂特別的問題,是因為這位同學特別感興趣,堅持要解決,也可以是與眾不同有獨到感悟的,也可能是在別人交流以后有補充見解的。這樣的交流是比較少的,穿插在別的交流活動中。能個別展示的往往是自主學習能力強、語文素養高的同學,需要鼓勵和肯定。
2.組內展示
簡單的問題組內展示。這樣的問題通常很容易在組內或全班達成一致意見,不需要再全班交流。但也要照顧到理解能力弱的同學,讓他們有機會展示,也讓他們在組內落實知識。
3.小組展示
小組展示與組內展示的區別是,組內展示仍以個人為單位,在小組范圍內展示;而小組展示,是以小組為單位,展示的同學代表的是小組討論的結果,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展示。小組展示要有分工,調動每一個成員的學習積極性,也需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表達能力。
(五)評價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反思總結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還指出: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就自讀課而言,評價可以是生生評價、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
1.學生評價
學生對一堂自讀課的學習效果與學習目標進行對照。談談收獲,反思不足。說說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的運用還需要改進。也可以進行相互評價,學習他人的學習方法,在他人的經驗中汲取營養,或從他人的偏差中吸取教訓。這種互相評價可以在課中進行,也可以在課后小結中進行。可以主動參與,也可以由教師覺得特別先進的代表或特別落后的代表來進行,以加深印象。
2.教師評價
教師對學習成果的評定是帶有指導性和方向性的。
(1)教師評價以教讀課方法的實踐為依據。教讀是為了自讀,是為了培養閱讀能力,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所以自讀課的橋梁是否搭建得牢固有效,就要看自讀課是否充分實踐了教讀課的方法,是否把方法轉化為能力。教師在評價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在方法的落實上進行評價,引導學生今后閱讀時進一步運用。
(2)教師的評價以學生的參與度為依據。于漪老師說:“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沉浸在深厚的學習氣氛中,學習、思考、討論,發揮聰明才智。”自讀課就必須要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師的評價以語文素養的提升為依據。教師明確自讀課的目的,因此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是否得到有效鍛煉是一節自讀課是否成功的依據。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也要從這幾個方面去引導。
四、成效
通過七年級兩個學期的摸索,成績是顯著的。在自學中,學生養成了批注學習的習慣,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通過圈點批注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自己有所感悟或存有疑惑的詞語、句子、段落、結構等內容進行賞析、提出質疑。這種學習方法能夠高效地落實個性化閱讀、自主閱讀的理念。
在課堂交流討論中,提高了學生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基本要素之一。在合作學習、商討問題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尊重、傾聽、說服、責任、擔當等多種品質,全面提高了個人素養。
展示問題、提交目標以及交流學習成果等學習形式,培養了學生問題意識,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比較思維、反思習慣等多種語文綜合素養。
自讀課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自讀課是把方法論轉化為實踐論,架起了知識與能力的橋梁,為日后自主地學習和閱讀搭建平臺,使學生終生受益。因此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貼近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要,培養語文素養為目標,上好自讀課,是當前教師勢在必行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文華.自讀課,老師該如何在場[J].語文教學通訊,2017(5).
[2]寧鴻彬.語文課教什么[J].語文教學通訊,2017(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