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慶
摘 要:班級管理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發揮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班級管理會別具特色,建立在學生自我管理基礎之上的班級管理會使每位學生成長更快。
關鍵詞:班級管理;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
班級管理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社會活動,這一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育目標,使學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展,班級管理主要是對學生的管理。所謂自我管理,就是指個體對自己本身,對自己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等表現進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組織起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自己激勵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最終實現自我奮斗目標的一個過程,通俗地說,就是自己管自己。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觀能動性,按照社會目標,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轉化控制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班級管理也是如此。如何在班級管理中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讓這個班集體充滿活力,這是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在班級管理中要想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采取專制獨裁的管理方式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班主任為了管理的方便,往往采用了專制獨裁的班級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有很多不利之處:班級建設缺乏正氣和能量;班干部長期不換,使得班級的生命力越來越弱;大部分同學缺乏競爭意識和自我促進意識;大部分同學得不到公平的鍛煉機會;落后的專制思想影響班級的每個人,阻礙全班學生智慧的發展。這樣就會形成一種班主任在,班級各方面一切井然有序;班主任不在,班內一切亂套的現象。
2.避免采用聽之任之的管理方式
與上種管理方式正好相反,個別教師覺得既然教師直接管理阻礙學生的發展,就走向了另一種極端,干脆將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決定。學生的想法畢竟受年齡、環境、教育、家庭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時候會出現偏差,讓學生自己一味地決定自己乃至班級的事情,就會出現群龍無首或者一團亂麻的現象,甚至是出現班級內部你方唱罷我登場、鬧劇不斷的局面,一旦這種情況形成再去改變是很困難的。
3.明確學生的發展是班級管理的核心
學生來到學校的目的是學習,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班集體是每位學生每天生活的群體,這個群體應該讓其中的每個成員都得到相應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在其中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如果在這個集體中僅僅是讓學生的日子白白地過去了,其心智、知識、能力等方面沒有得到發展,這就是個失敗的集體,這個班集體的管理就是極其失敗的,要想發展班級,管理好班集體,就要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能力。作為班主任就要在各項班級事務中充分考慮,給予每個同學發展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有成長的空間,因為學生的發展是班級管理的核心。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對班級管理有了自己的一些見解,我結合自己的工作情況對學生的自身發展進行了研究
二、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1.師生共同制定班級公約
班級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對于每位學生而言,班集體就是他們學習生活的家,家的發展依靠的是每個成員的努力和參與,所以所有有關班級的制度、公約、條例、獎懲舉措等,都應該符合時代、班級、學生的特點,應該是每位成員參與制定,班主任是班級的領頭羊,也只是其中的成員之一,大家共同參與制定的班級各項制度,在班級運行過程中才會真正起到相應的作用,才能讓班集體的每位成員都愿意去遵守和服從。因為人人參與其中才會有主人翁意識,才能使班集體自己轉動起來。
2.細化班級日常事務的管理程序
作為學校的重要組成單位——班集體而言,其事物是相當龐雜和瑣碎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將其羅列清楚,所以就需要細化班級日常事物,細化之后做到每樣事物都有負責的人,每樣事物都有擅長的人員進行協調管理,同時班級的管理程序也要細化,組長負責什么,各位課代表負責什么,班長、副班長負責什么,還有生活委員、體有委員等各負責什么,在什么層面上組長需要服從課代表,什么層面上班長可以協同所有人,在什么層面上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同時又是領導他人的,這些都需要在班集體中明確規定。而且一些事務還需要形成文字性的東西可供參考查閱,以免在班級運行過程中個別班干部作威作福、指手畫腳、光說不做的現象發生,同時也避免某事多人管或者無人管的情況產生。
3.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個人習慣是個人自我管理的核心。一個不會管理自我的人是不會管理班集體的,自我管理從良好的習慣培養開始。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只要不斷地重復,也會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影響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行為。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復21天,或者重復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信念。
定期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針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經常反復地用不同的形式談學生應遵守的日常行為習慣,討論行為習慣的優劣長短;制定本班的日常行為規范量化表,讓每位學生自己給自己打分,自己尋找下一步的進步點;組建行為習慣督查小組,發現問題討論、督促解決;定期表揚本班行為習慣良好標兵,形成班級正能量;建立班級共同良好行為習慣記錄冊,記錄本班的共同良好行為,定期進行重復溫習,強化這種集體良好行為。
4.開設“班級法庭”
班級是每個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這里是學生智慧的展示場,學生之間難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情,這些事情勢必會影響學生之間的感情和班集體的發展,所以設立班級法庭就是讓學生自己調節學生之間的事情,既發揮他們的才能也維護班級秩序,在班級法庭的“審理”之中明晰自己的對錯,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進而明白怎樣才能發展自我的同時維護班級利益,怎樣才能在班集體中融洽地生活學習。
5.特色班會
班會是每個班級每周必需召開的會議,利用好班會就等于定好了班級日常發展的基調。除學校規定的班會內容外,班會可以是辯論式,可以是演講式,可以是情感交流式,可以是特長展示式,還可以是觀影式,應該不拘一格,應該是人人都可以主持的,人人都有機會發表意見的。特色班會是一個班集體不同于其他集體的展現,開展好特色班會等于給班集體注入了一劑強心劑,每個學生也會得到自我的鍛煉,這樣班集體和每個自我都會盡快成長起來。
6.組建班級事務決議組
班集體是個大家庭,重要的事情就需要所有人進行討論決定,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當所有人的意見發生分歧或者意見不統一時就需要班級事務決議組,決議組成員可以根據本班的情況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代表闡述自己的觀點理由,然后決議組成員根據他們的闡述對班級的影響和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評估,然后做出班級決定。班級日常事務按照班集體的日常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開展就好。也就是在有分歧的事情上班級事務決議組介入管理,其他情況下班集體按照常規正常運行就好。
7.建立班級活動項目負責組
一個班集體要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前,應該先告訴全班同學這次活動的目的和要求,讓所有感興趣的同學拿出自己的活動組織方案和實施辦法,大家對同學們的方案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競標”的方式選出優勝方案,由方案策劃者擔任項目負責人,由他建立項目負責組,組織實施本次活動,活動中其他成員均要聽從負責人的安排,不能有異議。這樣做既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還可以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培養他們自身能力的同時提高班級的自我管理能力。
8.班干部競聘制
要想讓一個集體活起來,就要給這個集體注入活力,注入活力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引進競爭,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會去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從而激發他們內心的上進心。班集體引進競爭的最好辦法就是班干部競聘上崗。當班集體的運作出現問題時,教師就要適時對不負責任的班干部進行調換,這時就需要教師組織幾個人員開展競聘活動,首先公布競聘職位及應聘條件;其次在規定的時間組織競聘演講和大家投票活動;接著教師和活動組織者對幾位競聘者的整個情況進行公布,宣布競聘結果;最后宣布新的班干部上任,以及他上任后的觀察期限,通過觀察期的班干部將成為這個集體的正式班干部。
在班級管理中采用競聘制,既可以解決班級事物無人管理的現象,也可以發揮有能力的同學的管理能力,同時讓大多數同學能夠在他人的競聘活動中學到一些競聘技能,為自己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9.學生學期自評制
每個班集體的發展離不開每個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生的發展反過來影響著班集體的發展。一學期結束時,教師應該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自評,讓每位同學在全班同學面前口頭陳述自己的書面自評材料,“曬一曬”自己這一學期的所作所為,聽一聽他人的功過是非,想一想自己的優劣長短,這樣可以使學生自身明是非,知得失。讓他們在班級這個環境中學習生活時有一種緊迫感,一種強烈的想要發展自我的愿望,這種強烈的想要變得優秀的愿望會讓他們對自己的管理更加趨于完善,這會促進他們的成長。
以上這些是本人在多年的班級管理中積累的經驗,本人認為班級管理只有建立在學生自我管理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身能力,并且以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為出發點,這種管理方式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一個班集體的發展依托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么這個班集體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我們能夠看到學生成長發展的希望,可以預期他們的未來,這樣的集體必然是優秀的集體。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