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潔
摘 要:數學起源于問題,學生的發展進步在于解決問題的能力,合理的課堂提問可以有效地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為實現教學目標起到推動性的作用,善于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延續對數學解答的好奇心,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啟迪思想,鞏固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策略
數學作為一項基礎學科,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求知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互動,打破僵局,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提問,但是提問也不是簡單地把問題拋給學生,應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讓數學提問更具藝術性。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要求
(一)符合小學生性格特點
提問是一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教師應避免一個人唱“獨角戲”,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提出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問題始終能夠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比一比”時,教師應提出小學生容易理解的比較問題,比同學之間的身高,比誰跑得比較快等,既要避免問題的難度過大,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又要避免提出學生沒有接觸過的問題,讓學生摸不著頭腦而浪費課堂時間,提問張力就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把控。
(二)符合實際教學要求
對于數學問題的提問內容,既要保障在小學生的能力范疇內,也要符合實際的教學要求,提出學生感興趣而又符合課本知識點的有效問題,不能太過偏重學生的喜好,脫離教材,也不可太過依賴教材,忽略學生的心理動態,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尺子測量文具的長度,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鉛筆盒的長度都比筆要長?你見過的什么東西最長、什么東西最短?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有的學生想要測量教學樓的長度,雖然具有數學的好奇心是好事,但如果教師一味地按照學生的想法進行授課,那么后續的知識就只能滯后講授,拖慢課堂進展,對于這種情況,也不宜直接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分為幾組,在課下共同研究該問題,既要完成課堂要求,又要關注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藝術性的具體實施
在切實理解小學數學提問的相關要求后,教師可以據此研究藝術性的提問方式,以豐富的問題內容提高課堂質量。
(一)層層遞進的提問藝術
在提問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單一式教學模式,盡量規避封閉式的問題,選擇更能啟發學生想象思維的宏觀問題,可以采用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思考,逐步深化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認識時間”時,教師可以先提問“一分鐘是多少秒?”繼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一小時有幾分鐘?”“一小時有幾秒?”等問題,讓學生根據上述問題的結論,直接跳轉思維到下一個關聯問題中,以不間斷地追加提問,讓學生逐步形成對“時、分、秒”的認知,再比如: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生活情況,以生活的發展規律為依托提出問題,先從學生起床開始,讓學生回想自己穿衣服用了多長時間、洗臉多久、吃早飯多久,進而讓學生思考從起床到上課一共經過了多長時間?通過一個簡單的問題入手,從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時間,既能引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又在完成課程要求的前提下,啟發了學生珍惜時間的觀念。
(二)鼓勵式的提問藝術
數學問題的出錯率在小學教育中無法避免,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錯誤”,就會形成不同的教學效果,對于這些“錯誤”,如果教師一味地指責批評,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認為自己是學不好數學的人,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消極的心態,相反,如果教師能夠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生發生錯誤時,首先了解學生的思考方式,對癥下藥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數學,并將這些已然存在的錯誤轉變一種角度,當做是教學資源利用起來,則既能規避學生的消極心態的形成,又能豐富課堂內容,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知”時,學生通過粗略的觀察,簡單地認為角的邊長越長,角也就越大,教師應積極地與學生溝通,詢問學生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理解,然后畫出兩個不同的角,一個邊長大但是角度小,一個邊長小但是角度大,讓學生進行測量,通過實踐,更正對角的認知,在不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幫助學生“以錯治錯”,再比如:學習到“乘法”的時候,學生在計算時總是不得要領,教師應以學生的基礎出發,鼓勵學生對于乘法計算的自信心,比如,計算5×5時,可以先問學生“5個5相加是多少?”進而再提問“那么5×5呢?”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滿耐心與責任感,通過藝術性提問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學生沖破心理障礙,既加強了師生情感,又從學生熟悉的知識領域出發,推動了教學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提問的藝術性,應規避單調的“你問我答”式的流程教學,設計出符合學生基礎掌握情況及課程大綱要求的合理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以最恰當的問答模式幫助學生進步,積極研究、創新教學方案,融入新鮮問題元素,大膽地摸索課堂提問的藝術策略。
參考文獻:
[1]李美葉.試論激勵性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教學研究),2014,10(29):44.
[2]王春艷.小學語文課堂表揚性言語評價行為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