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健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與法治是小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可以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主要探討了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旨在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性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重要課程,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合理的教學策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有效地學習。但是目前一些教師對學習方法的傳授還不夠重視,將重點放在知識的傳授上,所以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學習效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且通過對問題的探究,總結學習方法,打破學生思維定式,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我的祖國”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海陸疆域,讓學生結合地圖,進行觀察,然后教師提出問題“祖國的地圖像什么?”學生通過觀察,回答說:“像一只大公雞。”然后教師又提出問題“如果你想去徒步旅行,你應該要做什么準備?”學生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探討,確定徒步旅行的路線等,模擬“徒步旅行”方式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對活動的自主探究,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遼闊,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理解能力相對薄弱,教師制訂課堂教學的方法,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學內容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小學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如小組合作方法、自主探究方法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運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傳媒與生活”時,由于現在小學生在生活中接觸了許多的傳媒工具,如電腦、電視以及手機等,學生本身就非常感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傳媒工具及作用,教師提出問題“有關《瘋狂動物城》電影上映的日期,你是通過哪些傳媒工具來獲得的?”教師提出這個問題后,學生都積極地回答,有的學生說是從手機上獲取信息,有的學生從電視上獲得的信息,還有的學生說是從廣播上獲得的信息,然后組織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這些傳媒工具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今后更好地運用這些傳媒工具。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目標之一,所以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解決課上和課下的問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假期有收獲”時,教師提出問題“說一說你在假期里有哪些收獲和感悟”,并且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有的學生去很多地方旅游,開拓了眼界,有的學生看了許多書,懂得了很多道理和知識,還有的學生進行義務勞動,獲得了許多的快樂,與此同時一些學生也主動說在假期什么也沒做,只顧著玩。然后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你們的假期都很充實,但是在這個假期虛度光陰的學生,以后的假期你們要怎么做呢?”然后學生紛紛回答,然后教師教導學生,只要學生是在認真地做事情,一定能夠有所收獲,不要浪費光陰,應珍惜時間,將假期過得更快樂。
總之,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基本學情,并結合教學內容,制訂合理的教學策略,對教學環節進行合理優化,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關蕊.如何制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J].現代交際,2016(15):170.
[2]任洪飛.小組學習模式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微[J].華夏教師,2017(2):67.
[3]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基礎教育研究,2017(6):49-51.
編輯 魯翠紅